文明之光耀山城
——古县全力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近年来,古县在文明创建工作上,小县使出大手笔,不断书写新篇章,在省内外声名鹊起。
2008年至2009年获得“省级文明县城先进县”称号;
2010年至2011年是全省表彰的我市唯一一家“省级文明县城”;
2012年至2013年又以全省排名第一的成绩再次获得“省级文明县城”称号;
2014年被确定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是全省五家之一,我市唯一一家。
古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班子始终把文明创建工作当做“接力棒”,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文明创建工作在古县蔚然成风,已成古县最靓丽的“金”字招牌,文明创建成果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上至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层,下至普通党员干部及老百姓,对文明创建工作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热情,对创建成果表现出了无限的自豪和骄傲。
强化党风引领 着力优化社风
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全面落实“两个责任”,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廉政宣传“六进活动”,持久发力纠正“四风”,开展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结合“六权治本”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县级审批事项由原来的405项减少为196项,建设了总面积2030平方米的政务服务大厅,整合36个部门,设置31个服务窗口,形成了审批、服务、咨询于一体的“政务超市”。
扎实推进“平安古县”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弘扬法治精神,制定了《依法治县工作意见》,建立以城市社区群防群治网络和农村联防联保等为重点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围绕打造“诚信古县”,下发了《关于深化公民道德教育建设诚信古县的决定》,深入开展诚 信知识宣传和诚信单位、守信企业、“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评选活动,建立诚信“红黑名单”,把诚信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
加强教育引导 提升文明素质
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古县注重文明城市创建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教育引导,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该县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文全过程,制订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方案》和《行动方案》。通过理论文章、言论评论、专题节目等形式,加强对“三个倡导12个主题词”的宣传阐释。运用好文化讲坛、经典诵读、专题讲座等载体,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进“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设置大型公益宣传牌50余块,“图说我们的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橱窗版面500余块,路灯灯箱道旗广告500余个,做到从入境口到县城八路十一街全覆盖。在广场、窗口单位和沿街商户LED显示屏上滚动播放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在电视台开设《核心价值观专访》、《中国梦·我的梦》、《文明看台》专栏,在政府网站开设核心价值观专题,运用手机报、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形式传播核心价值观。在全县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歌”、“天下第一牡丹”、“相如赋”歌曲传唱及“爱党、爱国、爱家乡”主题教育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广泛开展文明知识宣传。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印发2万份《古县市民文明手册》,引导广大市民“做文明有礼古县人”。组建巡回宣讲报告团,深入全县7个乡镇开展宣讲,累计受教育人数达5000余人。深入开展千名党员进社区服务群众活动,积极开展“感动古县”道德楷模、“寻找最美家庭”、“美德少年”、“十星级文明户”评选、“道德新风进万家”、“文明习惯养成行动”等道德实践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1家、省级文明单位(村镇)3家、市级文明单位(村镇、社区)35家、县级文明单位20余家。涌现出了热心老人胡廷仪、环卫女工李慧芬、孝顺儿媳田秀珍、爱心妈妈韩玉霞、孝心少年赵春龙、创业青年孙涛等一批先进模范典型,成为市民学习的楷模。
开展主题文化活动。春节期间举办传统民俗和青少年读书月活动,清明节组织了祭扫活动,“七一”期间举办了首届广场舞大赛、“书香古县惠民书市”大型图书展、“庆‘七一’共筑中国梦”集邮展三项活动,八月份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知识竞赛,举办“美丽古县”摄影展、重阳节老年人运动会等系列活动,为群众奉献了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
扎实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认真落实《山西省志愿服务条例》,城市注册志愿者达到915人,占县城总人口的5.08%。按照“月月有重点,周周有活动”的要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38个文明单位“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为主体,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据统计,全县共有各类志愿服务项目20余类,开展活动100余次。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古县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五老宣讲团”,在全县各中小学校举行报告会。利用清明节、“六一”、“七一”、“十一”等节日,开展网上祭英烈、烈士陵园祭扫、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活动,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主题队日、“传递爱心,温暖你我”主题团日、“小手拉大手,文明我先行”、“共筑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等特色主题实践活动。同时,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确保校园及周边具有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和经营秩序。
注重改善民生 实现文明共享
坚持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古县在财政收入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坚持发展民生事业不动摇、财政支出不减力,让广大市民共享创建成果。
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向阳西街和龙泉西街工程建设正在紧张进行,文德路已投入使用,完成了村通水泥路完善提质8条25.2公里和店西线改造工程10.6公里,实施相如路绿化改造提升工程,开展了城乡环境卫生清洁工程,使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
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强势推进环境提升年活动,大力实施大气环境、水体质量、城乡清洁、生态治理和交通秩序五大提升工程。狠抓节能减排,2014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308天,其中一级天数17天。古县被确定为全市唯一省级低碳试点县;大力实施生态林业工程,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林业生态县”。
教育事业不断强化。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全县23所中小学进行标准化改造。规范民办幼儿园管理,实施中小学生关爱工程,加强职业教育发展,于2011年秋季开始实施高中免费教育,全面实现12年免费教育。2015年,高考达二本线以上211人,职高对口升学率达46.8%,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新建古县人民医院已投入使用,完成35个村卫生室提升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准提升。农村妇女“两癌”筛查任务全部完成。认真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保持了较低人口增长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省考核排名第三。继续免除城乡居民数字电视收视费,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全部免费开放,图书馆总分馆系统建成25个分馆,农村数字电影从2008年开始实现“一村一月一场免费数字电影”的目标。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古县牡丹文化旅游节、第三届干部职工运动会、第十一届广场文化消夏月、第三届农民运动会以及文化下乡活动等群众性文体活动。
社会保障统筹推进。不断完善城乡低保、大病救助、住房保障等制度,实施全县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启动五马老年公寓建设项目。认真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全方位提供就业服务。实施残疾人阳光家园托养服务工程,为全县二级以上残疾人发放生活补助资金160余万元,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建设美丽乡村 实现同步发展
古县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载体,加大投入,扩大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出台了《古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5年行动计划》《古县2015年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活动方案》,重点实施完善提质工程、农民安居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和推进宜居示范村建设的四大工程。确定了9个省、市、县示范村,重点实施以完善路水电气基础设施,提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的建设项目,年度计划任务2376.688万元,累计完成4984万元。截至9月底,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00户,共计补助700万元;廉租房建设保障户数450户保障人口1350人;张庄村文昌路建设工程全长4569.33米,工程总投资1.32亿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15万元;生态流域治理及土地开发投入211万元,主要用于龙母沟矸石治理。
奏响精准扶贫“三部曲”。建立县级干部帮乡镇、县直单位帮村、机关干部帮困难农户的制度。县委统筹,谱好“制度曲”。成立“扶贫致富乡亲”重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印发《实施意见》,实行县直部门下派工作队驻村、领导干部分类包户、财政整合资金扶持机制,所有行政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精准施策,弹好“服务曲”。全县111个扶贫工作队、1504名帮扶责任人8月底前全部进村入户,制定6年扶贫规划和逐年行动计划,倒排任务,挂图作业。强化督查,奏好“考核曲”。将各单位驻村帮扶工作督查结果纳入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干部个人表现作为“三个一批”的重要依据。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城带乡、文明共进,深入开展了“文明村镇”、“好公婆、好媳妇、好邻里”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和评选活动,全县7个乡镇和111个行政村全部设立“善行义举好人榜”。开展陈规陋习专项整治,印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陈规陋习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把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作为文明村镇评选的重要标准,引导广大农村破陋习、树新风。
行进在创建国家县级文明城市的进程中,古县正以前所未有的能量和勇气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的步伐,创建国家县级文明城市,为古县人民实现美丽山城的梦想。
记者 陈明 陈华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