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抗战老兵张舞原:跨越半个多世纪古县寻恩人

2016-04-13 09:36: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张舞原向村里的老人打听当年的情况

  临汾新闻网讯 山乡四月,草长莺飞。追忆当年,心潮澎湃,追寻故地,心怀梦想。一位山村老乡当年救助的孩子现在已是耄耋老人,特意来到古县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当地干部及志愿者将努力帮助老人完成这份沉甸甸的愿望。

  4月6日,一位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古县北平镇,希望镇政府帮助他寻找76年前将他从日本兵手中解救出来的恩人。

  老人名叫张舞原,今年88岁,原籍长治市沁源县城关,是抗战老兵、老党员,解放军总政干休所离休干部。

  张舞原说,1940年11月,日军在沁源县扫荡,将时年12岁的他和堂兄抓获,从沁源经柏子村挟持到古县北平镇李子坪村。由于兄弟俩当时年纪尚小,日军对他们看管并不太严,一个偶然的机会,张舞原遇到了给日本人挑水的当地老乡,向他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希望老乡能够帮助他逃脱,老乡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趁日军不注意,想办法先将兄弟二人藏到山上的一个小窑洞里,等到天黑以后悄悄地将他们带到了自己家中。

  在张舞原的记忆中,救他的老乡是一个30多岁的农民,个头不高、身材消瘦,家里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他们住在矮小昏暗的土窑洞里,院子没有大门,条件十分艰苦。一天的惊心动魄让兄弟俩饥肠辘辘、精疲力尽,老乡一家为他们端上了热气腾腾的擦圪斗,给他们铺了一床较为齐整的红色被子。张舞原说,他永远也忘不了那一碗饭和一床被子的温暖。遗憾的是,由于年龄小又受了惊吓,他没有问清楚老乡的名字和这个村庄的名字。

  休息了一晚上后,第二天天不亮,老乡就为张舞原兄弟准备了干粮送他们回家,翻过几座山头,避开了日本人驻扎的村庄,老乡详细地给他们说了回家的路,随即消失在了山林中,而记在张舞原心里的永远是那张淳朴善良的笑脸。

  张舞原兄弟很顺利地回到了沁源,由于他们本身就是抗日儿童团员,后来继续参加革命,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2015年,在国庆阅兵仪式上,张舞原作为抗日革命老战士接受了党和全国人民的检阅。

  如今,70多年过去了,当年北平老乡那一餐饭、一床被、一口井、一孔窑时时萦绕在老人心中,在他心里北平就像第二故乡一样亲切。多少次,张舞原梦回北平,寻找恩人的愿望一直藏在心底,但是年轻时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后来因为工作繁忙、条件限制等原因,寻梦之旅始终未能成行,孩子们了解他的心愿,想尽力帮助他实现愿望,于是一行人不远千里来到了古县北平镇,寻找救命恩人。

  听完老人的故事,镇领导立即安排村干部和青年志愿者入村寻访,镇团委也立即组织团员和青年志愿者根据老人提供的线索加入到了寻人队伍中。他们查阅了李子坪村和北平村的《村志》,并先后来到了北平村栏木桥、李子坪村后底沟、马居梁、问窑沟等处,根据老人的描述寻找相似的村庄院落,寻找山坡上能够藏人的小窑洞,访问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尽可能打听当年的情况。

  可惜老人提供的线索十分有限和模糊,经历了76年的沧桑,村子里的模样已经大变,土窑大多已经损毁或重建,水井没有独特的标志,山中小窑更是难寻踪迹,了解当时情况的老人也很难找到。经过一天的苦苦寻找似乎范围越来越小、线索越来越清晰,但是始终没有确切找到老人描述的老乡的家,也没有找到老乡的后人。

  从年龄推算,当年的救命恩人应该百岁有余,很可能已经作古,他的儿女们也已90岁左右,不知现在哪里?现状如何?

  虽然没有找到恩人,但是老人回到当年的再生之地,北平的花草树木、一砖一瓦都让他觉得亲切、感动、欣慰。虽然心存遗憾,但是老人仍心怀希望和感激,他希望镇村干部和青年志愿者能继续为他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还希望能将北平人民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和淳朴善良、乐观向上的优良传统好好地传承下去。

  镇村领导和青年志愿者们都表示一定会将这些精神品质好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一定会继续寻找,帮老人完成夙愿!(韩晓芳 冯碧云 郝康丽)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