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初夏时节,笔者来到洪洞县刘家垣镇曹家庄村,在村民曹晓峰家中看到,晒干的小麦被装进了一个个明光锃亮的粮仓。谈起收成,村民曹晓峰开心地说:“我家16亩旱地打了1万多斤小麦,亩均700多斤,这都是沾了地膜覆盖的光!”村干部曹会明介绍,全村144户,铺膜1814亩,占全村小麦总面积的92%。
曹家庄正是该县推广小麦地膜覆盖的缩影。2014年度—2015年度,全省推广面积13万多亩,该县为6.08万亩,占比47%。面积大,效益也颇为可观。经测产验收,全县地膜覆盖小麦总产2万吨,平均亩产329.1公斤,比露地亩增59公斤,总计增产3540吨。
洪洞为我省农业大县,曾多次荣获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县”、“小麦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小麦总面积一直保持在63万亩左右,水、旱地基本各占一半。上世纪90年代,旱地小麦地膜覆盖项目在该县已开始推广,1997年,农业部还在此召开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流动现场会。该项目虽然节水抗旱、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但技术含量高、地块平整度要求高、播种费时费力、农业机械投入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户的发展积极性,面积一直在万亩以下徘徊。近年来,该县再次瞄准这一项目,将其定位为旱地小麦夺取丰产的“压舱石”、“大引擎”高度,统筹项目资金,强化技术支撑,完善配套服务,小麦地膜覆盖工作迅猛推进。
该县首先从资金帮扶破题,主动与省、市农业部门联系对接,积极争取项目技术、资金扶持,县、乡(镇)先后拿出500多万元用于农机补贴和技术培训等。农户小麦所用地膜全部免费,深耕、整地、铺膜等项费用给予补助,补助资金亩均达到80元。精心绘制全县小麦地膜覆盖方位图,及时与区域内农户沟通联系,保证面积落实,布局上做到整乡整村推进,集中连片覆盖。今年分布范围达11个乡镇96个村的7465家农户。
同时,该县狠抓技术支撑,县、乡(镇)分别成立了技术指导队和技术指导组,村村有技术指导员,每年发放技术资料及操作规程3万余份。同时,通过协议合作模式,全县615家农机合作社(农机户)714台机械签订机械作业协议。以提高农机手操作技能为主,借助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大平台,对参与项目实施的专业合作社、生产大户、农机手,分片区进行系统培训,仅去年就举办现场技术培训40多场次,有效保证了播种、覆膜等关键环节农机作业质量。该县还积极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农业厅、农科院、九三学社等多家省级科研部门在洪洞建立地膜小麦及其它农业试验基地,总结经验,为项目推进提供精准技术指导。
为整体推进小麦地膜覆盖这一系统工程,该县实行统一深耕深翻、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机械播种、统一病虫草防治、统一机械收获。地膜覆盖项目田全部采用“临丰三号”“临旱6号”“长8744”等优种,优种率和统一供种率达100%;全程机械化生产,深(翻)松、整地、起垄、播种、收获全部实现机械化;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协调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防治队,开展了冬前化学除草、春季麦叶蜂防治和中后期“一喷三防”统一作业,并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为依托,制订施肥方案,均衡营养施肥。这些措施的落实,全方位确保了地膜小麦的增产增收。
近四年以来,该县先后推广地膜小麦面积20多万亩,已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认可度。该县项目领导协调组组长、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成员刘春林表示,下一步在抓好全程服务的同时,将聚焦各农村专业合作社板块进行重点扶持,力促面积稳步增长。据悉,为消除废旧地膜污染,该县农委与各乡镇签订了废旧地膜回收协议,委托山西民乐塑料再生利用公司回收再处理,现已收购废膜600余吨,有效推进地膜覆盖项目可持续发展。(孔小平 冯晓庆)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