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600年前的一场大移民,让这里成为亿万移民后裔心中的“根”和“家”。
洪洞县位于山西省南部,汾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这里是国宝《赵城金藏》的老家,是明代大移民故事的发生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洞走亲习俗传承数千年;这里拥有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广胜寺飞虹塔,有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监狱,有天下赵姓第一祠——造父纪念堂等280多处人文名胜及自然景观、1075处不可移动文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让洪洞县的全域旅游发展潜力无限。
立足根祖文化资源优势,聚焦文旅融合发展,洪洞县以全域旅游为发展主线,创新景区管理体制,培育旅游新业态,实施景区提档升级,提升旅游服务品质,走出了一条极具洪洞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2018年10月,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荣膺国家5A级景区,实现了晋南地区5A级景区“零”的突破。
旅游是形,文化是魂。在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洪洞县委、县政府高起点规划、大力度建设、全域化推进,大力实施文化旅游业整体提升战略,走出了具有洪洞特色的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之路。
——强化顶层设计,形成联建联创的强大合力。紧紧把握国家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洪洞县以世界华人的“家”、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为总体发展定位,聘请高端旅游规划团队,编制了《洪洞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构筑了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布局合理的“一核四带六大片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为“双组长”的全域旅游创建指挥部和人大、政协“双督导”的全域旅游督导机制,通过常态化召开联席会议、专题会议、现场督办等方式,强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有效开展。
——推动景区改革创新,狠抓龙头景区建设。以大槐树和广胜寺两个原为文物管理所的国有景区为突破口,按照“一景一策”的办法,实行管理权、经营权“两权分离”。大槐树景区原为大槐树迁民遗址文物管理所管理,改制后,成立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负责旅游景区的扩建开发和经营管理;文管所负责文物的管理和监督。目前,景区已从单一景区,逐步形成景区综合发展为主体,旅行社、民俗饭店为两翼的综合性旅游服务企业,旅游接待人数由10余万人次/年发展到现在的360万人次/年,景区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逐年提升。
——复活“非遗”,全景展现文旅融合。洪洞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12项。该县着眼于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洪洞道情、金鼓乐、威风锣鼓、苏三传奇等非遗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进行产品转化,让非遗项目走进景区;将“根祖文化”、《赵城金藏》等纳入主题研学线路;打造红军八路军纪念馆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出《移民情景再现》《铁锅记》《娶亲》《魁星点斗》等实景互动表演,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全天候、移动式地将洪洞深厚的历史文化呈现给游客,让非遗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
——实施“旅游+”,全业展现文旅融合。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积极打造多元化的生态旅游产品,推进旅游与生态、农业、教育、文化、康养、体育等深度融合,实现全资源整合、全产业融合,推出秦壁生态园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在历山等景区开展徒步游和自行车骑行游,拓展了根祖文化、《赵城金藏》等主题研学游,摸索出独具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洪洞文化旅游产品。
——打造精品活动,做好文旅融合文章。节庆活动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催化剂”。近年来,洪洞县在大槐树文化节、广胜寺文化旅游节、造父纪念堂祭祖大典、红色文化旅游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月等传统节庆活动的基础上,以创新创意为核心,举办了山西省首届大槐树杯金牌导游大赛、广胜寺飞虹塔世界最高多彩琉璃塔纪录认证仪式、“向洪洞出发——回家”全域旅游月、招商引资推介会、全国媒体看槐乡和拍摄微电影《小戏骨之洪洞大槐树寻根记》等,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供给,使文化活动四季不断、高潮迭起,进一步拓展“根祖圣地 华人老家”的品牌影响力。
——狠抓项目建设,丰富旅游业态。大力实施“项目落地”战略,造父纪念堂成为全球赵氏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恒富温泉项目丰富了旅游业态;明代县衙大堂提高了明代监狱景区的品质;建设了洪洞文旅展馆,建成了汾河绿色廊道和国家级汾河生态湿地公园,积极推进广胜寺景区开发、漠河漂流水上生态休闲旅游及兴唐寺景区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等,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全县旅游产品不断丰富,为全县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多点支撑。
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洪洞县委、县政府按照高起点规划、大力度建设、全域化推进的思路,实施大景区、大开发、大品牌、大发展的文化旅游业整体提升战略,打响了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之路,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文旅融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槐树景区代表节目,《移民情景再现》表演就在大槐树下、游客身边,真实再现了600年前那段移民史,每每引得现场游客潸然泪下。现如今,洪洞大槐树300多种文创产品和18场实景演出已成为景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5A品牌的有力支撑。特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把弘扬优秀地域文化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结合,成为全省文化旅游产品的力作,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弘扬发展。
——文旅融合,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旅游需求,以广胜寺壁画、飞虹琉璃宝塔、《赵城金藏》等文物为依托,引入全息投影、VR虚拟现实体验、LP体感互动展示系统等,将文化旅游与高科技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旅游新体验。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大槐树景区将祭祖习俗等非遗项目与研学融合,吸引了全国各地青少年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为青少年发放“红色护照”万余个,持有护照可免费参观大槐树等全县10个景区和临汾市61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大力推进文化馆、图书馆进景区建设,建立洪洞县图书馆大槐树景区分馆,并在全县16个乡镇建成了40家文化馆图书馆分馆,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力促文化旅游业实现由量转质的飞跃。
——文旅融合,全民共享服务创新。洪洞县还将独有的移民文化与“厕所革命”相结合,将楹联文化、移民文化、解手场文化相结合,让解手场散发浓浓的文化气息。干净整洁的解手场里配有第三卫生间、母婴休息室、自助手机充电站,设置有漫画故事、移民文化等文化墙。景区内12座解手场无论是从环境、数量、布局、管理,还是从文化内涵上,均以人性化、细节化和品质化为出发点,让厕所也成为展示景区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洪洞县,100余座解手场覆盖全域,或飞檐斗拱、或青堂瓦舍、或时尚典雅……这些兼具景观与内涵的解手场24小时全天候免费,不仅方便了市民和游客,更成为街头一景。该县还推出了街道公共厕所手机导航系统,在微信小程序里寻找“厕所定位”,即可轻松找到。在建立“1+3+N”的旅游综合监管和市场执法体系的基础上,洪洞县又聘请当地居民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提高旅游市场治理社会参与度。
——文旅融合,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大槐树是洪洞县打造龙头景区牵引优质旅游发展的标志性收获。多年来,该景区不遗余力开展标准化建设,2018年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评为“2018—2019年度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目前,景区运行标准达764项,有力带动了全县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宾馆等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大力构建智慧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大数据中心、全域旅游综合管理平台、建好综合服务平台等智慧服务体系,形成多功能、全域覆盖的智慧旅游网络系统,实现了一部手机“畅游”全域,打造了集网络购票、咨询、导游、实时监控、预警发布为一体的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旅游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记者 刘玉林
短评:
创出“全民共享”格局
□ 刘玉林
旅游不仅是一项综合性产业,更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深层次需求。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更是创出了文旅融合、美丽洪洞建设成果全民共享的新局面。
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过程中,洪洞县人民齐心协力,不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全民素质、完善基础配套,增强城市竞争力,成功创建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平安县和省级环保模范城。目前,全县各公园绿地率均达70%以上,道路绿化普及率98.84%,全县绿地覆盖率达40%,实现“人在城中,城在景中”的优美景象。现已建成国家5A级景区一家,3A级景区两家,国家湿地公园1个,风景名胜区26处,培育乡村旅游点16个等。
在全域旅游建设的强力带动下,全县2018年接待游客93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93.66亿元,同比增长25.95%。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县GDP总收入的21.96%,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为促进全县转型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相信,随着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成功,洪洞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将站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美丽洪洞建设将谱写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