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每年到了12月,母亲就会回到霍州老家,和舅舅一家开始做年馍,然后以批发价发给销售商,一直到年底才能闲下来。母亲干上两个多月,往年都可以分到一万多元。可是从去年开始,家里做的年馍卖不出去了,销售商不再收购,我们只能零售。”11月28日,家住平阳北街的张春华说,去年冬天,母亲和舅舅制作的年馍滞销,都过完年了,家里库房还存着200多公斤馍,算了一下,不但没挣钱,还赔了几万元,这让母亲非常纠结。
今年28岁的张春华,祖籍霍州大张镇,在他们镇上,每年年底,都会有很多人制作年馍,而作为霍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霍州年馍,一直都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收购商收购。“做年馍的人家越来越多,所以收购商现在只收产量大、价格低、运输便利的‘大户’,像我们家这样的小作坊,人家就不愿意上门了。”张春华说,因为去年赔了钱,今年,母亲便琢磨想去当月嫂,但他鼓励母亲再坚持做一年年馍。
“去年的销售额总上不去,我分析了一下,是因为霍州本地根本不缺年馍,市场选错了,其次是销售方式太单一,所以今年我准备将主战场放在临汾市区。”张春华说,他在今年下半年就申请了淘宝会员,准备主打网络销售,另一方面和市区一家酒店达成协议,准备租用酒店大厅,搞“高端销售”。
“我负责销售后,舅舅不同意我参与,因为还没有开始,我已经花掉了5000多元,虽然这些钱是我自己出的,并且全都用在了宣传上,可舅舅还是害怕这么做是‘肉包子打狗’!如今,通过宣传,已经有上百名客户预订了近300公斤的年馍,也就是说馍还没做,就已经有人开始买了。”张春华说,这得感谢长期做服装生意的爱人,将很多客户资源都给了他,让他一开始就找到了头绪,这才有了“开门红”,也让舅舅由衷地感慨“现在的年轻人真了不起”!家里祖祖辈辈都会制作霍州年馍,张春华的母亲从小耳濡目染,做得一手好馍。“我记得小时候,母亲一到年底,就会带着我回姥爷家做馍,在母亲的世界里,霍州年馍是她唯一可以自信地拿出来的手艺,这对一个农村妇女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张春华说,如今家里富裕了,养活母亲绰绰有余,但因为他知道母亲的心思,所以还会支持她制作年馍的决定,甚至不惜放下自己的生意,全身心帮助母亲去卖馍。
“家乡的年馍,需要我们这代年轻人参与传承,母亲对年馍工艺的痴迷和热爱,也需要我这个做儿子的支持,所以我今年会全力帮母亲卖一回年馍!”张春华说。
记者杨全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