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构筑综治网格化建设新模式

2017-12-24 22:31: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以来,吉县围绕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以“专职联格长”为抓手,建立起“三支队伍”,确立了“三项机制”,极大地提升了综治网格化建设信息化、规范化水平,为基层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建“三支队伍”,开启网格化管理“新钥匙”。针对城区,该县建立专职联格长队伍,确保重点区域专人专职。以城区综治网格为基础,对社区网格进行了联片优化,建立了联格区,将3-5个社区网格联片组成大网格,设立联格长,联格长专人专职,统管联格工作。针对农村,完善兼职网格员队伍,确保网格管理全覆盖。推进综治网格化队伍建设,乡村是基础。以乡村两级综治中心为轴线,从村“两委”人员,大学生村官,各职能部门在村办事员,离退休返乡人员,返乡农民工,乡村能人、名人及其他相对素质较高的人员中,建立兼职网格员队伍。面对全社会,扩充志愿者队伍,确保网格管理无缝隙。为了保证网格内信息反馈24小时无空白,该县建立了一支以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楼院长、社区群众、行业工作人员等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利用微信群、随手拍、综治中心终端等形式,及时上报耳闻目睹的身边事,使大量的8小时之外的治安隐患和矛盾纠纷第一时间能及时反馈到综治中心,为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提供了第一手的信息,为处置隐患纠纷赢得了时间,避免事态扩大,酿成大事。

  立“三项机制”,筑牢网格化管理的“压舱石”。建立进入退出机制,该县结合实际,严明进入退出机制,确保选聘的人员能胜任工作。县综治办制订了详细的选聘招录方案,明确了标准、程序、目标、要求等,通过考试、复试、考察等形式,择优选聘队伍。对联格长、网格长制定了具体量化的工作目标要求,根据上报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处置时间的效率和效果纳入计分考评。实行考核末位淘汰制,对连续三次考评末位的予以辞退。建立能力提升机制,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逐步地提高联格长、网格员甄别信息处置事件的素质能力。建立经费保险机制,利用“政府兜底、部门众筹、社会补充”的模式,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促进网格员队伍稳定、县政府每年拿出40万元,作为基础经费,专门用作网格队伍的工资补充和奖励。结合部门职能工作进网格的需求,将计生、食药、消防、住建、人社、交通、农业等涉及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工作纳入了网格化管理中。

  汇“三大成效”,形成网格化管理“力量源”。该县织密社会风险预知预警的“信息网”,通过网格、行业、社会三大信息渠道,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对社会治安隐患、矛盾纠纷和公共安全的无缝隙搜索,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空白点。今年以来,该县综治中心每月收集的信息稳步回升,月平均受理 事件627件,涉及到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矛盾纠纷等方面,有效信息达到98%,避免了重复劳动和无效劳动,提高了网格信息的价值度,为治安防范化解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提升社会治安隐患的“处置率”,联格长队伍的建立,极大地提升了综治信息的处置率,由过去的68.8%提高到96.4%,解决了过去处置率低下,根治不绝、总是反弹的顽疾。增强基层平安联创共建的“聚合力”,该县建立行业工作进网格,实现网格信息的深度融合。通过县、乡、村、单位四级中心,“网格+”和分流处置的综合运用等模式实现了信息联通、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服务联动。补齐了源头信息缺失、基层力量缺乏、服务管理缺位的短板,做到了社会治安在格中完善,平安建设在格中深化,便民服务在格中延伸,法治环境在格中优化。

  目前,吉县联格长、网格员、平安志愿者三支队伍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已初步形成了“网格员抓点,联格长抓片,志愿者抓面”的无缝隙、全覆盖的网格化管理格局。今年以来,共计上报信息9396条,处置9002条,处置率96.4%。逐步使网格“办小事、报大事”、部门“办实事、解难事”成为常态,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持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