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近年来,吉县林业突出“绿色崛起、做美生态”的发展主线,以林业“五大工程”为抓手、以林业扶贫“五个一批”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有机结合,实现了全县林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实施“九大工程”,生态林业谱新篇。该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吉河高速沿线荒山绿化工程等九大造林绿化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6.39万亩全年目标任务,森林覆盖率达到47.2%,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狠抓城市绿化 改善县城宜居环境
该县实施209国道改线和高速引线通道绿化工程。工程位于车城乡鲁家河至吉昌镇小府段,可绿化里程13178米,着力营造“有路就有树”“道路林阴化”“景观常态化”的通道绿化新形象;实施吉州大道龙王湾至车城口铺装草皮、更换树种绿化工程,补植更换云杉、剑麻、国槐等树种1500余株,铺装草皮10900平方米;恒安小学及大山果库门前绿化、步道铺装及公厕工程建设,景观林面积11000平方米,修建公厕一座,铺装步道500米;投资66万元,实施了锦屏山绿化工程。
推进“五个一批”,五大效益惠民生。该县通过实施“五个一批”生态脱贫措施,让生态和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双赢。一是组建合作社造林绿化脱贫一批。全县共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11个,入社总人数62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42人,占合作社成员总数的比例71%,通过贫困户参加造林增加劳务收入和盈利分红。已兑付贫困户劳务费用151.1万元,户均增收3365元,目前,正在兑付第二批劳务费,预计每户可获得劳务收入1.2万元,带动1450口人实现稳定脱贫。二是新一轮退耕还林脱贫一批。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1.8万亩,目前已兑付贫困户资金310万元,涉及贫困户634户,户均增收4890元。三是生态管护脱贫一批。通过贫困户参与森林管护实现脱贫。2017年聘用护林员总数为548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护林员405名,占护林员总数的比例73.6%,每名建档立卡护林员每年平均可获得管护收入9628元,可带动1208口人脱贫。四是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脱贫一批。2017年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干果经济林面积进行摸底,涉及到建档立卡贫困户1310户3800人,涉及总面积7799亩,可使1301户贫困人口户均增收2000元。五是林业产业脱贫一批。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模式,鼓励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庄子村的林下种植天麻,蔡家川的林下发展地参、蘑菇,明珠村林下养殖猪苓、木耳已初步成形,且收入可观。屯里、车城群众自发种植连翘已初具规模。目前全县林下种植已发展到280余户1000余亩,林下养殖鸡、猪等25000余只,林下经济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创新管护模式 资源保护显成效
不断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新机制、新模式是吉县实现四十余年无森林火灾的基础。探索出适合该县管护特点的集中管护、设施管护、自主管护“三管齐下”的管护模式,形成了从上到下、纵横贯通的立体网络。
目前全县建立高标准天保管护站7个,管护点15个,聘用护林员548余名;新建GPS巡护平台,护林员、管护站人员配发GPS巡护手机146部,制定了巡护路线,通过巡护系统对护林员进行考核。
建立高标准森林资源保护宣传碑260余块,累计完成拉网围栏50公里,实现了宣传、保护全覆盖。建立了护林员考核管理工作制度,每三个月考核兑现一次,全县森林资源管护工作逐步迈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森林派出所加大执法力度,开展了“2017年利剑行动”“双百双打”涉林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共出动警用车辆75次,出警265人次,共查处涉林违法案件8起,刑事移交两起,有效打击了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确保了森林资源安全,守住生态底线。
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不断步入正规化。组建50人的森林防火专业队,实行军事化管理,实现了训练、巡护、演练、值班值守制度化,全面增强了森林防火的应急扑救能力。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工作,坚持把林地建设、保护、利用规划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切实加大林地管理和保护力度。全年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利用率为100%,全县无违法占用征用林地案件发生。林权管理工作稳步推进。森林保险合同签订81.48万亩,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年完成一起森林保险理赔。划定永久性公益林45.62万亩,林权发证工作稳步推进,林地变更工作全面完成。森防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
全县建立了12个测报点,对全县范围内的森林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每年鼠、兔害防治率达92%;红脂大小蠹防治率达95%。今年该县被列为全省社会化防治工作试点县,国家将在政策和物资等方面予以扶持;该县的森防工作得到了省森防检疫局的表彰。
抓好特色工作 生态建设再给力
拓宽渠道,种苗建设特色明显。近年来,该县积极争取专项资金百万余元改善国营苗圃、中心苗圃、种子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育苗基地面积,建立了以国有苗圃为龙头、乡镇集体苗圃和个体育苗户为基础的苗木生产供应体系;以种子园为主体的林木种子采集、加工、贮备体系;以种苗站、森防站为主体的种苗管理和质量监督体系。目前全县育苗面积达5000余亩,基本保证全县造林需求,实现了自给自育。
全面实施乡村绿化及义务植树。今年实施两区增绿重点乡村园林绿化工程,涉及车城乡窑科村、吉昌镇马家河村、屯里镇县底村、柏山寺乡西掌村。全年完成义务植树35万余株,同时,清明节期间免费向市民发放侧柏苗木,使义务植树和文明祭祀有机结合,营造植绿、护绿、爱绿的良好氛围。
积极开展林业科技推广。全年举办核桃、花椒高枝换优、提质增效林业技术培训五余次,培训林农1000人次;同时,林业中心与北京林业大学强化合作,全面加强蔡家川科普教研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创优基地环境,使蔡家川成为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实践、实验、实习、科技推广的基地和平台。全年实习学生达到15批次300人左右,推广林业科技12项。(刘京健)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