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多点发力助推脱贫攻坚

2017-11-17 08:56:2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近年来,吉县大多数农民群众依靠苹果产业走上了致富路,贫困户也逐渐脱了贫。特别是在“苹果+”产业支撑带动下,全县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2300元标准下的4.8万人,降至目前3026元标准下的7705人,降幅达83%。

  “苹果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苹果专业村占行政村的80%以上,果农占农民总数的80%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全县农村群众依靠苹果产业脱贫的比例达80%以上。在苹果产业的带动下,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2428元增长到2016年的4661元,年均增长13.9%。”吉县扶贫中心工作人员用“5个80%”说明了吉县发展苹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

  特别是今年以来,吉县进入全面决胜脱贫攻坚阶段,脱贫攻坚战犹酣。该县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加可持续的措施,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全县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突出增加农民收入,全力推进产业扶贫。一是“1+6”扶贫模式新、效果好。在全县果农中,由于种种原因,还有一部分果农没有摆脱贫困,该县出新招、真扶贫,主要采取经营主体+贫困村、贫困户、工资收入、物资供应、技术投入、果品包销的“1+6”模式,确定了8家企业和20个果业专业合作社,精准发力,带动贫困果农脱贫致富。特别是在生产投入、果园管理、苹果营销上,加大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倾斜力度,近三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亿余元,近一半的资金都用在了贫困户的果园发展上;技术培训尽量组织贫困果农全部参加,并且定期送技术到果园;没有劳力的,由合作社或其他果农以承包的形式,保障他们的稳定收入;二是依靠特色种养业脱贫。依托吉县的气候、土壤条件和种植传统优势,在县域东部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小杂粮、中药材,在中部重点发展核桃和规模养殖,在西部沿黄地区重点发展花椒。比如柏山寺乡的花椒产业已成气候,目前已发展花椒2万余亩,带动贫困人口754户2184人人均增收2600元。全县已发展各类特色种植6.5万亩,带动脱贫6580余人;发展规模养殖户80余户,各类畜禽36万余头,人均增收5500元。

  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力推进保障扶贫。对于确实没有能力发展产业的深度贫困群众,该县坚持守住底线、落实政策原则,全部予以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确保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不落下一个人。一是应保尽保。对低保、五保,只要符合条件就纳入保障范围。二是“两线合一”。从今年7月起,该县把农村低保标准线提高到3340元,略高于贫困人口脱贫的最低收入标准,保障了低保、五保群众兜底脱贫。三是应扶尽扶。对残疾人的各项政策补助全部发放到位,对因大病需要救助的贫困群众全部给予救助,对高中阶段学生除伙食费外,其他费用全部予以免除,对当年考入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全部予以资助。四是应签尽签。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双签约”工作全部落实,签约率100%。

  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多元发展、多点开花,有效拓宽群众增收脱贫致富门路。一是依托旅游产业脱贫。该县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壶口瀑布景区和人祖山两个景区吸纳周边800余贫困户从事服务工作,保障了他们稳定脱贫。同时,利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的政策机遇,引导农村群众搞“农家乐”“采摘园”,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增收脱贫。屯里镇太度村是一个贫困村,他们以传统饮食为招牌,推出“厚川味道”乡村旅游,建了12座“农家乐”小院,去年国庆假期开办以来,已接待游客4万余人,今年全村靠乡村旅游可以整体脱贫。据初步统计,去年以来,全县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6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00万余元,带动336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二是依托生态产业脱贫。去年以来,该县采取“林业五个一”扶贫,组建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11个,吸纳贫困群众451人,选聘建档立卡贫困护林员388人,参加合作社造林的贫困户通过造林户均年收入达到了12000元;参与生态管护的贫困护林员每人每年的平均工资达1万元左右;干果经济林富民工程使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1200余元,努力实现增绿和增收、生态和生计的有机结合,带动4226名贫困群众稳定脱了贫。三是依托光伏产业脱贫。全县建成了30MW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实现了79个行政村100KW村级光伏电站全覆盖。发电收益每个村在10万元左右,其中60%用于深度贫困人口,40%用于集体公益事业。(郑晓锋 刘京健)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