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熊舞是古代狩猎生活的遗迹。熊是原始的图腾神,它具有驱灾安民的威力。殷墟《卜辞》中记载,周代官庭中举行祭祀的时候,蒙着熊皮的文相氏,带着有四只眼睛的面具,穿着黑上衣红裤子,一手拿戈,一手扬盾,率领大队人马到官室的各个角落去跳跃呼号,驱逐疫鬼。《人熊舞》是浮山县地摊表演最富有本地风情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流传于浮山县“八宝龙角山”南麓(即现在的二峰山)原上东乡,现响水河镇料角坡村一带。
浮山县表演的《人熊舞》赋予了新意。它由一种双人舞(一人扮人熊,一人扮武士或猎人)发展演变为后来的多人舞(一至四人扮人熊,四人拿长矛,四人拿单刀,二人拿三节棍等)。“人熊”模拟熊的动作,向武士抓扑撕咬,武士以跳、转、翻、滚等动作,机智地躲避,再以进攻、武打、击毙“人熊”而结束,体现了山区人民机智勇敢、顽强斗争的性格特征。
人熊舞的表演自由活泼,欢快风趣,武士表演气势骠猛,翻、打、跌、扑,技巧全面,每个动作都有招有式,显出一身英雄气胆。人熊表演则是显得笨拙而又凶猛,动作多滚动,如“前毛”后毛”侧毛”等,行走时两腿僵直,大八字步向前移动,而且多顺拐,起身、转体比较缓慢,因而,武士的敏捷灵巧与人熊的憨笨迟钝形成鲜明的对比。
民间传统舞蹈为我国文化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浮山人熊舞是浮山众多民间传统舞蹈中优秀遗产之一,从产生发展到目前,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宣传中华文化、忠孝节义、仁智礼仪信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推进、活跃和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继承民间艺术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据《临汾非遗名录》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