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道情流行于洪洞县一带,是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称“道腔”。1961年,田汉同志根据元代戏剧评论家芝庵所著《燕南芝庵论曲》等资料记载“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礼”的依据,建议将其改称“道情”。洪洞道情由此得名。
清咸丰年间,尹壁村道士尉广甲集结艺人成立洪洞道情第一个职业班社,名“同乐班”。宣统六年,尹壁村师秉焱组成第二个道情班社,名“三盛班”。
第三个道情戏班于1923年成立,名“兴盛班”。抗日战争时期,在民主政府的领导下,洪洞部分村庄曾恢复道情班,但仅在每年春节时演出。
1950年,洪洞的南秦、曹生、冯张、堤村、师庄等村相继成立业余道情班;1960年,洪洞县青年道情剧团成立;2000年洪洞县文化馆成立道情演剧队,恢复抢救这一剧种。
洪洞县道情音乐唱腔属曲牌体,分高调、官调、平调三大类。其主奏器乐为渔鼓、简板、碰盅、四胡和高音七演串竹笛,专业剧团成立后逐渐加上了笙、管、小唢呐、二胡、中胡、扬琴等。
洪洞道情传统剧目大多失传,新中国成立后经挖掘整理,尚保留19个本戏和6个折子戏。
(市非遗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