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飘临汾

2016-05-19 10:50: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花果城绿树浓阴韵味长

  临汾新闻网讯 优秀是一种习惯。您置身的这座城市,绿树浓阴、花果飘香,令人流连忘返。这座花果城的优秀不自今日始,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有了“黄土高原上的花果城”的美誉。

  据《临汾城建志》记载整理,1975年,临汾(现尧都区)市委提出了城市要“绿化、美化、香化”的绿化方针,希望能逐步做到“春有绿、夏有花、秋有果”,开始实施城区大规模绿化建设,驻临部队率先在解放东路的军部门口试栽了24棵法桐,市城建局大规模试栽花果苗木,并于1979年成立了绿化队。当时,绿化队仅有4名职工,一辆平车两把锨,除队长郭贵成外,其他3人均为临时工,办公场地暂借郭贵成家中。

  郭贵成带着他的队员,为这座城的绿化、美化、香化付出了难以言表的辛苦,城市逐渐变了模样。八十年代初期,城市街道开始大面积推广柿子树、梨树、石榴树、山楂树,1986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7%,人均1.84平方米,成为全国第一批城镇绿化先进县、市之一。市区19条主要街道均植双排行道树,99条小街小巷共植各种树木近16000株,街道绿化大体实现了一街一品、一段一景。

  临汾花果城建设在全国引起轰动。1977年10月19日,《山西日报》发表文章《临汾市街头果树喜获丰收》,报道临汾市城市街道栽植花果树的经验,各市、县纷纷组团来临参观学习;1980年5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要把临汾变成花果城》的专题报道;1982年3月25日,再次刊登《临汾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花果城》专题报道;之后,《中国市容报》《中国青年报》《瞭望周刊》等报刊均连续刊登临汾花果街的图片和文章,人民日报》海外版以《春到尧都》为题,向海外介绍临汾市花果城新风貌,受到海外侨胞的关注。从此,“临汾花果城”的美名誉满九州、走向世界,花果街”成为临汾的代名词,到临汾参观花果城的国内大小参观团有上千个,上万人次。德国、意大利、日本、泰国等外国团队也慕名而来。

  光阴荏苒,岁月不居。此后,临汾城屡次拆墙透绿,在主干道两侧建小块绿地,种植常青树和开花乔灌木,如西关桥下绿化带以种植雪松、白皮松等树,红王子锦带、串春等花卉,日本樱花、碧桃等灌木,红叶小檗、冬青等绿篱,玉簪、骊蔺等地被植物,花卉苗木搭配成“卧牛”玉环”锦带”等色块小品,寓意临汾“卧牛城”和“花果城”。

  按照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临汾在城市广场、城市主轴线、主要出城口、中心街区主植花果树,配植阔叶、常绿乔木,以灌木和草坪为基调,点缀园林建筑小品,先后创建了涵芳园、金海园、荷花园、槐荫园、红嫣园、金梨园、枫林园、杏林园、石榴园、迎宾园、古韵文化园、倚园、金柿园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小游园。街头绿地为这座美丽的城市增加了更多的风韵。

  城市道路绿化对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和噪音控制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临汾市在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规范》要求,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新建了迎宾大道、南外环、滨河西路等一批绿量大、绿地率高、景观特色突出的城市主干道。而且在对旧城区街道的改造中,除严格保留原有的街道树外,广泛补栽第二排行道树,见缝插绿,破硬植绿,使旧城区12米以上的城市道路绿化率全部达到规范要求。分别种植了国槐、柿子、法桐、杏树、栾树、大叶女贞、五角枫、毛白杨、石榴、垂柳、樱花等树木,形成了景观多样、大树遮阴的城市道路特色。

  近年来,临汾致力建设的汾河公园、涝洰河公园、九州公园等,更使临汾的幸福感“爆表”。目前,临汾建成区绿地率达33.93%,绿化覆盖率达37.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0.44平方米。

  一个城市的形象价值究竟有多大?也许,我们能从意大利“水城”威尼斯、艺术之都”巴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等世界名城中略窥一二。每个城市都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形象,这个形象,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一种财富,这种财富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变得愈加可贵。近年来,我市园林绿化工作卓有成效,我们有理由相信,临汾这张曾经享誉大江南北的“花果城”名片也将越来越焕发出独特的光彩,以更加现代的魅力走向未来,古韵与新风共存、活力与魅力兼具。

  记者 韩晓芳

   品美食 总有一款适合你

  临汾新闻网讯 临汾的美景令人沉醉,临汾的美食同样令人欲罢不能。有人说,要了解一座城市,最快的办法是用味蕾。在口舌与视觉的交相触碰中,临汾独有的味觉记忆和形象性格逐渐明晰,一张张风味独特、别具一格的“城市名片”指引着吃货们的出游脚步。

  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们,临汾人积极推荐着身边的“重量级”美食,同时毫不犹豫地把第一票投给了专属临汾的牛肉丸子面。

  土生土长的临汾人牛方明兴致勃勃地说:在临汾的大街小巷,牛肉丸子面开一家火一家,最出名的当属白家、十凤、薛老五等,几天不吃就让人想得慌。”

  提及推荐理由,不少人顿时抑制不住唾液腺的分泌,恨不得马上吃一碗过过瘾。“满满一大碗的面条,上面漂着红红的辣椒油,溜圆的牛肉丸子伴着碧绿的香菜,看着就很有食欲。夹起一筷子送进嘴里,牛肉的鲜、丸子的香交织着秘制的汤,那香辣的口感令人回味无穷。”市民章磊提示游客们,除了现做现卖,各店还在出售真空包装的牛肉丸子面。若是觉得味道对口,不妨多带些回家馈赠亲友或是慢慢享用,留住舌尖上的独特记忆。

  在临汾,人们常说开三种小吃店不会赔钱,这三种店分别是牛肉丸子面、混炒与特色炒面。混炒对外地游客而言非常陌生,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小吃呢?市民乔依玮揭开谜底:混炒店披着西安小吃的外衣,实际上却是地地道道的临汾美食。混炒就是将米皮与担担面炒在一起,配上特色佐料,可谓五香俱全。人气特旺的有三监狱斜对面的明军、贡院街菜市场斜对面的佳琳、东关大十字西北角的老张等,从早到晚客流不断。”

  “临汾人最爱吃的莫过于炒面,即便顿顿吃也不会腻。”64岁的市民贾先生随即道出原因:“临汾面条的种类数不过来,常吃的有拨面、削面、揪片、擦疙瘩(音译)、猫耳朵、生炒面、钩刀面等,配上西红柿鸡蛋、豆芽肉丝或是酸菜豆腐等同时烹炒,色香味俱全。不论是高档酒楼,还是街头小摊,炒面的味儿都不差。许多外地游客吃过之后,都会留下由衷的赞美,连称‘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面’。”

  游在临汾,完全不需为吃发愁。除了市区的特色小吃外,各县市的主打美食也不容错过。洪洞的醪糟、蒸饭,霍州的饸饹面、碗坨子,襄汾的油粉饭、羊肉锅子,曲沃的羊汤、豆沙糕等花样繁多且令人流连忘返。数不尽的美食汇成一句话:来临汾就对了,总有一款适合你!记者 李静

    土特产 远销国外美名扬

  临汾新闻网讯 临汾作为黄土高原上一座独特的城市,不仅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盛产各具特色的农产品,有些甚至已远销国外、美名远扬。

  提起临汾的土特产,很多人脑海中都会闪现出这几样:浮山的小米、永和的枣、吉县的苹果、隰县的梨……

  浮山小米最香浓

  小米是临汾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五谷杂粮之一,临汾人对小米有着情有独钟的热爱。

  “一天当中要是不喝上一碗米汤,总感觉这是不完整的一天。”住在体育街的徐女士提起小米,不由得说,熬了这么多年的米汤,总感觉浮山的小米熬出来的米汤最好喝。浮山小米米质好,尤其是家垣乡那边的。听人家说,跟那里独特的自然气候分不开。”

  浮山县有着种植谷子的悠久历史,由于米质好、营养丰富,曾被作为进贡朝廷之物,有“神山贡米”的美誉。那里属于典型的半干旱、半湿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2℃,年平均日照2293.9小时,全年平均降水量534.1毫米,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谷子生长。当地所产的谷子颗大粒圆、色泽金黄、富含丰富的微量元素,熬出的米汤更是口味醇香、营养丰富。

  永和红枣美名扬

  提起永和的枣,临汾人无不竖拇指。“永和的枣最好吃,核小、皮薄、肉厚,而且永和由于其独特的干旱气候条件,所有的枣树几乎都是自然生长,不添加其他添加剂,天然无虫。”河南的张师傅在临汾打工,每年过年回家都不忘给家里人买点永和枣。“其实我家那边也有枣,但没有永和的枣好吃,永和枣无论是生吃,还是熬粥的时候放进去,或者是做枣馍,都有独特的味道。”

  永和枣因其天然无虫、无公害、无污染而久负盛名,不仅在临汾出名,更名扬外地。不仅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和奖章,永和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的称号。秋天,待到红枣丰收时,亲临永和,随手摘下一颗鲜枣放入口中,香甜可口,回味无穷,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吉县苹果隰县梨

  走出国门享盛名

  苹果和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水果,但是地域不同,果子的口感自然也会有所不同。提起苹果和梨,就不得不介绍一下吉县的苹果和隰县的梨了。

  “我平时买水果的时候就喜欢买吉县的苹果和隰县的梨,哪怕是贵一点儿。”师大学生小严自称是个十足的吃货,“这两个地方的水果跟其他地方不一样,清脆甘甜,吃了以后再吃其他地方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吉县苹果和隰县梨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昼夜温差大、海拔高、光照足,还有其独特的生态条件,使此处产出的水果肉厚汁多、香甜味美、营养丰富、含糖量高。目前,吉县苹果、隰县梨均已走出国门,成了国内外畅销品牌,并且多次在农博会上荣获大奖。

  记者 杨杰





     

责任编辑:张茜

上一篇: 游在临汾

 

下一篇: 玩在临汾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