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等大事抓教育 倾心关爱下一代
薛怀勤
2005年,我们北王村委第七届换届“海选”,我以520票高票当选村支部书记。当时的我,心中又是高兴,又是不安。我想:自己生在北王、长在北王,有这么多的父老乡亲相信我、支持我,只要自己一心为公,扑下身子秉公办事,干中学、学中干,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于是,我毅然决然地挑起这副重担,向着北王村民所向往的康庄大道努力前行。
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让村民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关键是要抓好对村民的教育,特别是抓好对青少年的教育。在村委班子扩大会议上,村委一班人针对村里的现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村委新班子的头等大事,就是要在北王村创建全县第一所公立制寄宿小学。当机立断,村里立刻成立了建校领导小组,由我任小组长。
建校消息传开,80高龄的老支部书记杜德元主动担当起总监工。党员苏玉德、退休干部薛德利,还有几位60多岁热爱教育、关心教育的老同志甘当义务建校的志愿者。还有几位在外工作的干部专程回乡建言献策。建校方案呈报上级,镇县各级领导大力支持。由于有了领导的支持和群众的关心,有关建校的资金、材料和占用土地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砖是建校的基本材料,当时我在村委会明确表态,建校需要多少砖就从我的砖厂里拉多少,只按成本计算,保障供应。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群策群力,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一座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可容纳12个教学班、600多名学生、48名教职工的双轨制寄宿制学校的主体工程落成,总投资超百万元。
村委会财务账户没有分文欠款,而我的私人账户却外欠亲戚朋友48万元。
主体工程落成,不能交付使用,不能算建校成功。配套设施还需大笔资金。这时的村委会和我早已是囊空如洗山穷水尽了。怎么办?我又凭借多年的朋友关系,决定走临汾、上太原,四处求助。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四处奔波努力下,终于得到热心为社会奉献的富士康太原分公司三次45万元的捐助款,为学校配备了电脑、电视、投影仪、图书、体育器材和文化娱乐等设施。一座高标准、高质量、全新的校园屹立在北王村的大地上,于2007年9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学校开学了,全村村民无不欢欣鼓舞,周边村民拍手欢呼,奔走相告。
周边的焦村、赵豹、丰盈等12个村子的孩子们背着新书包迎着灿烂的朝阳高高兴兴地来上学。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茁壮地成长,我在本村一次关工委全体成员会上响亮地提出:关心下一代,不仅仅是提供舒适良好的学习环境,让青少年单纯学习文化,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学会如何做人,重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我的这一提议,得到关工委全体成员的一致赞同。此后,每年“六一”儿童节,关工委全体成员同孩子们一起参加节日庆祝活动。同时,还不定期地聘请老党员、老八路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我们邀请司法干部给孩子们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等,使孩子们学法、懂法、用法,长大后成为合格的公民。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农村中的青壮年大都到外地打工去了,村中剩下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孩子们。针对这种情况,我又在本村关工委的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关注村里的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子女的学习生活问题。只要知情,无需等到他们的求助,我们有责任无条件无代价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让外出打工的父母亲放心,让家中的爷爷奶奶省心,让孩子们安心、舒心。
要让全体学生体会到他们是生长在大爱无限温暖的社会里。近三年来,我们先后共资助贫困生171人。另外,对本村考上大专院校的学生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学金。几年来已资助20多名学生实现大学梦,共计4万余元。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里逐步形成了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
我上任至今9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团结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全体村民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在转型调产求发展和关心教育下一代等各项工作中都取得了一些成绩。县、市、省 三级政府先后授予我村先进模范单位的荣誉牌匾几十面。2009年我村荣获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临汾市委、市政府连续6年(2006-2013)授予文明和谐村;市关工委授予市级“五好”关工委。2012年我先后荣获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模范党支部书记、模范村委主任等荣誉。
面对成绩和荣誉,我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都是过去的成绩,也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这只能激励着我更加戒骄戒躁,永远奋进,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要把培养教育下一代拿在手上、放在心上,常抓不懈,抓紧抓好,一直抓下去。
(作者系襄汾县赵康镇北王村党支部书记、关工委主任)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