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补鞋匠 古稀之年有所为

2014-07-24 21:29:24 来源:临汾新闻网

“前两天给我补的鞋真好,这两天挎包的拉链也坏了,帮我修修吧。”一位市民将黑色的挎包递给老人,稍作整理之后,老人已经开始动手查看挎包的拉链。近日,在北外环党家楼村的街边,当记者走向一个补鞋摊位时,只见一辆小三轮上面摆满了各种工具,一台古老的补鞋机架在地上,旁边一个不大的木头箱子敞开着,这些东西占据了不到1平方米的地方,立在正中间的一把椅子上,一位架着眼镜的老人正聚精会神地检查着手里的挎包拉链。

“大爷好啊!”记者一声问候后,74岁的冯姚庭抬起了头,在弄清我们的来意后,他一边修理拉链,一边打开了话匣子。

为养家 学习一门手艺

现家住北外环北孝村的冯姚庭,今年74岁,是大宁县人。30多年前来到临汾的他就是从事补鞋的行当,说起进入这一行的缘由,老人感叹“生计所迫”。

“我老家是大宁一个村里的,家里都是土生土长的庄稼人,在我20出头的时候,由于家里人口太多,种地已经不能养活家人,所以我就想找个来钱的活干,这样既能养活自己,也可以学到一门手艺。”冯姚庭告诉记者,家庭条件不好,没办法去专门学习,所以从开始补鞋,都是靠自我摸索。

冯姚庭说,虽然没有师傅教,但是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修鞋的手艺越来越好,招揽了很多回头客,在大宁县里就干了十多年的时间,那时的生意要比现在好得多。

诚实心 赢得顾客夸赞

一把自制的錾刀在冯姚庭手中翻转,挎包上的坏拉链被拆了下来,他随手扔到身边的箱子里,记者看到在这个木头箱子里,摆放着钻子、胶水、剪刀、锉刀、钢锯、针线之类,最多的还是各种尼龙线和麻线,其中有颜色区别和粗细之分。在将新的拉链安置在包口后,冯姚庭将挎包的拉链放到补鞋机的针下,虽然戴着一副眼镜,但是纫出来的针脚却是很整齐。

“以前,一天至少能挣100块钱,但现在一天只能挣40、50块钱,以前生意好,我就只补鞋,现在不行了,除了补鞋还得补锅、修拉锁、修自行车,现在人生活水平好了,补鞋的也少了,年轻人基本都是坏了就扔,所以补鞋的大都是老年人。”说着冯姚庭已经完成了大部分修补的工作,当客人准备接过挎包时,他说要再整理整理,然后又一次仔细将拉链周围做了处理。

“年纪这么大了,还出来干活,真的是不容易,而且每次都做的很仔细,所以也愿意找他。”挎包的主人笑着说。

传手艺 老有所为

快乐作为一门老手艺,补鞋已经很少被年轻人“光顾”,在40年如一日的补鞋生涯中,冯姚庭从未缺席,即便是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古稀之年,他还是“热爱”着这份职业。

冯姚庭说,他相信补鞋这个行当不会消失,鞋子作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东西,在遇到各种突发状况时,修补的老手艺总能替人们“排忧解难”。

“以前是为了生计,现在儿女都成家立业了,我也不需要负担那么多,身体又没有问题,我也不想成为儿女的负担,所以自己有事干,不拖累儿女,也让自己特别充实,除了给老顾客继续服务外,还能认识一些老乡,所以也没有觉得辛苦。”冯姚庭笑着说道。

采访结束后,冯姚庭笑呵呵地向记者告别,随后又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

记者 郝海军 潘华玲 实习生 梁丽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