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虽方便 麻烦也不少

2013-03-15 01:40:3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互联网的逐渐成熟,物流渠道的全面发展,促使电子商务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网购市场也由此风生水起。然而,随着网购人群的快速扩大,网购过程中的消费纠纷愈发突出。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如约而至,网购投诉和维权呼声又起,商品以次充好、买家被迫好评等现象都有涉及。
    “一元宝贝”陷阱多
    “加绒打底裤一元秒杀”“一元限时特价人字拖”“韩版创意钥匙扣一元抢购”……这样令人心动的促销广告往往出现在购物网站的显眼位置,不少消费者不禁为之心动,拍货、付款,只等卖家发货。不承想,等来的却是一场消费陷阱。
    日前,市民郭琳在一家服饰网店看到了这样的促销广告:“一元秒杀韩国星座水钻手机外壳。”她点开链接后发现,这款原价49元的手机壳广告图非常漂亮,最令她心动是不仅限时特价,而且限时包邮。“一块钱买个手机壳,挺便宜。”她心里这样想着,便赶紧点了购买并付款。
    次日,郭琳再次打开该购物网站时发现,该商品的成交量已经达到了近9万件,而自己的信息栏里仍显示卖家尚未发货,于是便催促卖家发货,对方没有回复。接下来的时间里,无论她怎样催促,卖家一直都没有发货。两天后,交易被关闭。“交易关闭以后我才在网上看到,一些卖家就是通过这种低价商品作为噱头,来套取买家个人信息。”郭琳气愤地说,“卖家根本就不是卖产品,而是通过这种虚假广告,不用花一分钱就骗到了好几万人的姓名、地址、电话这些信息。”
    “假一赔十”是幌子
    在购物网站上,不乏“专柜验证,假一赔十”、“原装正品,假一罚百”这样的宣传字眼,有些店家甚至打出“厂家专供,假一赔命”的广告来吸引买家的眼球,这便让消费者产生了“卖家很有诚意,商品应该没问题”的想法。事实上,部分连“命”都搭上的商品,其实也不过是以次充好。
    去年“双十二”时,家住市区体育南街的张波在网上购买了一件某知名品牌的风衣。然而在他打开风衣时,虽然款式与实体店的相同,但面料质量却差了好多,他立即上网与卖家联系,而对方却冷冷地抛出“拿出证据才赔偿”的答复。
    为了拿到证据,张波拿着风衣来到我市该品牌实体店,专柜人员告诉他,这件衣服根本就是仿版的。但对于他提出的开具验货证明,专柜人员当即拒绝:“我们只接受查验实体店售出的商品,网购商品只能自己与卖家协商,我们不可能开具这样的证明。”“本以为买到了物美价廉的衣服,没想到还是掉进卖家的陷阱了。”张波无奈地摇了摇头,说,“没有证据,卖家就不会赔偿,只能自认倒霉了。”
    拒改差评受骚扰
    网上购物结束后,卖家与买家双方都会给出对方评价。“真的很不错,穿上很合身,好评!”“颜色很正,东西很喜欢!”“质量好,款式也流行,客服也很热情,赞一个!”……然而,在这些“看上去很美”的评价背后,有一些则是被网购“潜规则”后的无奈之举。
    元旦前后,在我市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的刘文收到了一个快递包裹,里面装着他在网上给女朋友选的礼物——摩天轮太阳能台灯。打开包装,一个银色的迷你型摩天轮展现在眼前,不锈钢材质的“座舱”在架子上轻轻晃动。遗憾的是,10个座舱中,有两个都是坏的。
    眼看女朋友的生日就要到了,刘文只好在商场重新购买了礼物送给她。对于这个台灯,他给了卖家一个差评。不一会儿,卖家给他打来电话,让他将差评改为好评,同时提出“改成好评后给你返10元钱”作为“奖励”,他拒绝了。令他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每到凌晨一点左右,他都会接到电话,只要一接通电话,电话那头就开始破口大骂。
    “在购物网站上,差评不是你想给,想给就能给啊。”刘文苦笑着说。
    对此,市工商局尧都分局12315申诉举报中心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在网购时一定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切勿被促销广告所迷惑,盲目购买;购买前应仔细查询产品企业的资质与卖家的信誉度。此外,不管购买任何商品,消费者一定要保留好有关依据作为维权凭据。

记者 卞志强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