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2013-05-09 10:03:11 来源:临汾新闻网

谁也无法阻挡时间的流逝、容颜的衰老,但青春的记忆永远鲜活。近期,由赵薇执导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火爆全国院线,在网络上掀起了“忆青春”热潮,一代又一代人加入缅怀大军。
    远去的青春,翻滚的年轮,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烙印。曾经的某个片段、某一滴眼泪、某一份喜悦、某一次矛盾的选择构成了青春独一无二的美好。哭过、笑过、爱过、散过,青春是一条必经之路,如同一粒倔强的昙花种子,明知道绽放只是那一瞬间的美丽,也要执著地冲破泥土,义无反顾地迎着风雨坚强成长。走得累了,不妨让我们停下匆匆向前的脚步,静静回味再也回不去的那些年。
(策划人 李静)     

简朴生活 充满乐趣

20世纪50年代,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那是一个遥远的年代。但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说起当年那个经历了百年沧桑之后百废待兴的年代,让他们感受深刻,记忆犹新。
    家住侯马市裕昌园小区的王秀英生于1938年,一出生就经历了中国“7年抗日,3年解放”的动乱时期,如今已古稀之年的她记忆最深刻的便是50年代了。
    解放初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在那个年代,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几大事件,便是斗地主、打恶霸、穷人翻身,到城市集体化、农村合作化和“大跃进”。谈起当年的事情,现年已经76岁的王秀英记忆仍十分清晰。“斗地主、穷人翻身的那段时期,村里‘农会’隔三岔五地开批斗会,讨论去斗哪个地主。由于我家是贫农,没有影响。不过因为当时年纪小,每次跟着其他人去斗地主时,更多是在凑热闹。”
    王秀英最怀念的日子便是城市集体化、农村合作化的那段时间。1953年,她嫁给了一个小村庄的普通小伙子,每天就是在家人与土地之间忙碌,生活虽然过的简朴,但充满了乐趣。“那时候,每当村口的钟声响起,我都是第一个拿着农具走出家门的人。那时候,信息传递基本都是众口相传。每天在地里干活时,除了聊天,还能知晓其他地方的趣事新闻。”
    说起当年的事情,王秀英滔滔不绝。“大跃进”时期,王秀英说村里许多男人还有妇女都去修水库、炼钢铁了,留下的都是一些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和幼儿。庄稼成熟了,也无人收割。那时候,有个顺口溜戏说了当时的场景,棉花吊孝、豆子放炮、高粱放哨、地瓜睡觉”。“这,便是我的青春时代,虽然贫穷,但却让我感受深刻,值得回味。”王秀英说。(记者 李梦瑶)    

琼瑶小说 风靡一时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开在春风里……”一个美好时代的记忆,一段青春岁月的追忆。家住向阳西路商业小区的赵红,回忆起80年代那段令人难忘的青春时光,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邓丽君的经典歌曲《甜蜜蜜》。
    1968年出生的赵红,是一个典型的60后。同每个怀念青春岁月的人一样,回忆起自己的“青苹果时代”,已是不惑之年的她,脸上瞬间洋溢出久违的青涩笑容。
    “1984年,正值我的高中时代。还记得那时,每到课余时间,就会从书桌抽屉里拿出早已藏好的琼瑶系列书籍《心有千千结》、《烟雨蒙蒙》等经典之作抓紧时间品味。
    晚上睡觉前,瞒着妈妈关掉卧室大灯,拿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津津有味地继续上一章节的‘未完待续’。”赵红笑着说,那个时候,可谓是风靡一时的“琼瑶时代”,相关系列书籍她几乎一本不落地一一拜读。尤其是每次读到男女主人公感情故事的高潮部分,仿佛自己身处当时的情景之中,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或哭、或笑、或气愤……用赵红自己的话说:每每读到精彩片段,好像我就是琼瑶笔下的女主角,所有情感自然流露。”
    《大约在冬季》《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我只在乎你》……同样,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记,赵红清晰地记得,那个年代,齐秦、童安格、邓丽君、刘欢等一批流行歌手,伴随着他们的青春岁月一同成长。“十八九岁的女孩子,都喜欢唱歌。那时,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同学家里已经有了卡拉OK机,一个简单的电视画面,一个话筒,就能完成自己现场当歌手的梦想。”赵红兴奋地说。
    1987年,高中毕业后的赵红在市区一家国营单位上了班,高刘海、蝙蝠衫、过膝长裙……20岁的她,紧跟当时的“流行风向标”,是那个时代不折不扣的时髦女郎。
    “你看,那个时候的女孩子流行烫刘海,而且烫得很高、很卷。夏天,穿得都是的确良衬衣和颜色偏清淡的过膝长裙,什么吊带、超短裙之类的装扮,大街上可根本见不着。”赵红从抽屉里拿出了一本厚厚的相册,一边翻看,一边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年轻时的赵红,身材高挑、面容俊俏。如今,21岁的女儿已是大学三年级学生。为了追忆自己美好的青春岁月,前段时间,45岁的赵红与同龄的几个姐妹相邀,拍了一组时尚、靓丽的艺术照。蓝色晚礼服、白色公主裙、红色花旗袍……赵红说,青春纵然是一去不复返,但只要时刻保持年轻的心态,便会永远留驻18岁的青涩与美好。(记者 成华)    

摇滚梦想 永不褪色

青春已逝,唯有追忆,有时,只要勇敢一次,便有青春不腐。如今的年轻人追求个性解放,组乐队、玩朋克都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在上世纪90年代,玩摇滚的青年难以被大众接受,1979年出生的吉飞曾被视作“异类”。
    1986年,崔健的一曲《一无所有》开启了中国的摇滚时代。上小学二年级的吉飞第一次从收音机里听到这歇斯底里的怒吼声,便不由自主地被深深吸引。“我当时也听不懂摇滚乐,就是觉得挺新鲜的,和同学们常听的四大天王、小虎队、齐秦、郑智化唱的歌曲不太一样。”好奇心将吉飞带进了摇滚的世界。
    1990年初,摇滚乐在中国大陆达到巅峰。升入初中的吉飞幸运地遇见了志同道合的3位朋友,他们将每个月的零花钱积攒起来,全部拿来购买崔健、黑豹乐队、唐朝乐队的磁带。“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跑回家打开录音机,听着那或悲愤或激扬的咆哮声,感受摇滚乐的震撼力。”摇滚乐给了吉飞无穷的力量,梦想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我们许下心愿,一定要成立自己的乐队!”
    1995年,吉飞和朋友有的参加工作,有的在家待业,有的继续求学,但摇滚梦让他们紧紧相连。“那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是400元,而一把电吉他要上千元,一套架子鼓在5000元左右。”通过一年的省吃俭用,吉飞和朋友们凑齐了全套装备,在一间狭小、潮湿、阴暗的地下室里开启了梦想的大门。
    “我们不懂乐谱,也没有老师教我们怎样使用这些乐器,一切全靠自学。”吉飞出神地望着远方,似乎在寻找过去的美好回忆,我们4个人难得聚首,只要相见,几乎每一天都是在地下室度过,beyond的《真的爱你》《光辉岁月》,郑钧的《赤裸裸》、《灰姑娘》,黑豹的《无地自容》曾经是我们的最爱,一练便是一整天。”
    梦想是成功的雏形,吉飞与朋友渐入佳境,但周围人却对他们存在深深的误解,认为这是一群不务正业的二流子。他们不加理会,继续留着长发,穿着破洞的牛仔裤,嘶吼着心底的声音向梦想驶进。吉飞兴奋地说:“随着经济条件好转,我们有了敞亮的工作室,乐器也更新了,接触的摇滚乐更加广泛,欧美的披头士、枪炮玫瑰、老鹰乐队、涅槃乐队让我们对摇滚有了不同的认识。”
    此后,中国摇滚几近瓦解,吉飞的乐队也走向了终结。“我们年龄大了,工作也忙了起来,还要考虑成家立业的事情,没有闲心再演奏。”吉飞剪短了长发,无奈地与青春告别。
    十年时光匆匆而去,近期受到热捧的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中,周晓欧的一曲《无地自容》深深触动了吉飞的心,让他不禁想起《老男孩》中的一句歌词“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也许曾经的疯狂、叛逆、激情早已被时间掩埋,但拥有过的摇滚梦永不褪色。(记者 李静) 

抓住青春 努力奋斗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这首《老男孩》是很多80后熟悉的歌,如歌词中唱的那样,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青春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匆匆走远,此时80后的男生女生们意识到只有青春的尾巴时,无奈是必然的,但对生活的那份执著和激情却依然昂扬。
    2010年从长安大学毕业的小贺顺利应聘到我市一家事业单位,这个充满激情和梦想的男孩正式步入了社会,开始了他的奋斗历程。如今来临汾工作已有3个年头,同许多80后一样,小贺靠自己的实力打拼,努力在这个城市闯出一片天地。
    从零做起,从细节做起,缺乏工作经验的小贺端正态度,脚踏实地地跟着师傅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小贺的工作主要是和公路打交道,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为了设计完美的图纸,他和同事们需要经常深入大山进行道路测量。这位年轻小伙子这样形容他的工作,那里本没有路,但那里需要路,于是我们必须到那里去。”
    小贺说,很多道路虽处于山岭重丘区,但它们的建成对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设计人员的辛苦、智慧、团结和乐观。为了完成这些道路的设计,小贺曾和同事们翻山越岭,在遍野的荆棘中采集点。那会儿进去再出来,活生生变成了一只刺猬,满身的刺,睡觉时都会感觉被窝有刺。”小贺开玩笑说,一段时间过后,大家回家睡觉感觉不到扎,反而睡得不踏实。
    工作了3年的小贺在业务上越来越熟练,为了不断完善自我,他经常利用下班时间学习与专业有关的书籍,也参加各种专业方面的等级考试。“趁着年轻多学点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有了资本才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小贺笑着说。
    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或是小小的失误对于小贺来说,都是给未来做得更好打下的坚实基础。他喜欢自己的这份工作,并会为此努力奋斗,同时小贺也有很多80后共同的梦想,就是在这个城市组建幸福的家庭。如今他交到了心仪的女朋友,找到了属于他的爱情,两人商量着共同努力,在这里买房安家,一起幸福生活。(记者 尹飞)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