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枭
“妈,我给你揉揉腿。”在一个70余平方米干净、整洁的家里,记者见到了今年39岁的杨新胜和他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做按摩是他每天的必修课。杨新胜是霍侯路征费管理处侯马收费站一名收费员,他感动大家的不仅是工作优秀,还有他22年坚持悉心照料瘫痪母亲的那份孝心和担当。为了照顾母亲,他放弃了所有的业余生活和爱好,学会了洗衣、做饭,学会了按摩、护理;为了照顾母亲,他一次次被婚姻拒之门外,虽然单身多年,但仍然坚持着没有商量余地的择婚条件:宁可不娶也不丢下母亲,我要背着瘫痪母亲成家。
在杨新胜15岁那年,父亲突患重病不幸去世,哥哥参军入伍,生活的重担让母亲早早就白了头发。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走出高中学校大门的他没有继续学业,跟着他姨姨去深圳打工。
而就在一年多之后,杨新胜母亲意外从楼梯上摔下来,造成多节腰椎骨严重受损,导致双下肢瘫痪。当得知母亲摔伤的消息,杨新胜第一时间赶回家,“父亲走了,哥哥当兵在外,照顾母亲和家就是我的担当。”为了照顾瘫痪的母亲,他从此远离了繁华开放的大城市,许多美好的梦想也都渐行渐远。
自从母亲摔伤的第一天起,除了经常给母亲按摩、翻身外,杨新胜就开始琢磨着如何帮助母亲进行康复锻炼。
母亲因为腰椎多节严重损伤,躺下起不来,起来躺不下,要自己坐起来比登天还难。为了让母亲更好地恢复,杨新胜在床沿固定了一块挡板,他跪在母亲身后,抓住母亲的两只手,让母亲膝盖顶住挡板,将身子靠在自己身上,一遍一遍地前倾身子推着母亲做前俯后仰,练习起坐。经过三四年的辅助恢复,母亲终于能稳稳当当地自主起坐了,更增添了杨新胜帮助母亲康复的希望和动力。为了练习母亲双腿上下活动,杨新胜动手做了跷跷板,辅助母亲双腿活动;为了练习母亲迈步,杨新胜在家做双杠让母亲抓扶,并用两只擀面杖放在母亲脚下,帮助着母亲一下一下地前后挪……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杨新胜多年的努力,当初被医生判了“死刑”的行走结论出现了奇迹,母亲不仅站起来了,还可以走十几步。
然而因为病情和体质原因,杨新胜母亲先后两次从轮椅上、床上摔倒在地,造成大腿骨折、胯骨骨折和肾积水,做过六七次褥疮手术,病危通知书就下了好几次。为了让母亲少受病痛的折磨,也为了省一些开支,杨新胜学会了许多基本护理知识,“每次出院,换药的纱布一大袋子一大袋子往回拿,加起来都能堆半屋子,上蒸锅、煮纱布、消毒,打针、输液、换药,都是自己来。”“其实我挺笨的,甚至连锅都不认得,第一次母亲让我去买个铝锅,结果我买了个铁锅回来。”杨新胜说,为了让母亲身体好、吃得好、康复得好,他现在学会了很多东西,还能顶半个厨师,蒸馒头、包饺子等样样都会。
“20余年了,我的两条腿肌肉没有太萎缩,多亏了我家新胜。”今年已经64岁的母亲摸着还很有弹性的双腿满脸高兴,“前年回单位按退休手印,原来的同事见了都很惊讶,夸赞我的儿子很孝顺。”为了让母亲心情舒畅,精神愉悦,多年来,每天晚饭后,杨新胜都要用轮椅推着母亲到处走走、看看,走过侯马市新田路、市府路、合欢街等许多街道,看过新田广场、车站广场等许多广场,到过紫金园、市民公园等许多公园,逛过新田市场、新港市场、轻工城等许多市场。
“侯马发展的真快,变化真大。”母亲看着侯马每年日新月异的变化十分惊喜,而在惊喜之余联想到儿子的婚事,眼睛又立刻湿润起来,“多少次让儿子放弃我或把我送到养老院,但他都不答应。”母亲说:“前些年儿子为了照顾我没时间谈对象,现在有了时间却有了怪脾气,只要人家说把你妈送走咱们就结婚,他扭头就走。”许多同事都帮他提过亲,但都未成功,而杨新胜并不后悔,“我唯一的提亲条件就是要接受、照顾母亲,否则,宁可不娶也不能丢下母亲不管。”好人自有好报。通过亲友的牵线,在人行系统上班的新绛姑娘亓晓丽被杨新胜的孝老爱亲事迹所感动,2014年5月8日,两位新人幸福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相互承诺:“无论健康与疾病,也无论富有与贫穷,都携手相伴一生。”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