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兴隆小区的李先生反映,前几天,全家人正在吃饭时,有人敲门,打开门后见一位老太太跪在家门口,手里拿着零钱。明白其来意的李先生正想请老人进家吃饭,但老人表示需要钱,他只好给了五元钱,这位乞讨者转身又去敲邻居家的门。据李先生观察,这位老人行动自如,身体还算硬朗。而据记者调查了解,李先生这样的“遭遇”绝非孤例。
【现象】乞讨者转移“战场”
一位老太太进入秦蜀路太茅小区,在车棚处见人就下跪,表情很是可怜,有的住户被这种行为吓到迅速逃掉,有的住户同情心泛滥掏了腰包。“这么冷的天,看着就可怜,做好事心里踏实。”住户张女士说。
闻讯赶来的门房师傅急忙劝说老太太离开,她不但没有听从,而且用很强硬的态度表示坚决不离开。最后,在大家的劝说下,老太太才没有进入住宅区,而是在小区门口站了几分钟便转身离开了。
该小区门房师傅说,进入冬季,乞讨者曾多次光临该小区。“临近年关了,小区安全不能忽视,我们小区没有物业也没有保安,所以作为门房就要负起这些职责,在陌生人入内时会进行询问,对搞宣传、乞讨等行为会进行劝说并阻止。这些乞讨者大多是行动自如、身体硬朗的老年人。如果遇到真正需要帮助的,我也会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对方。”日常生活中,一般的乞讨者多是迫于生计,而有些乞讨者却捏造悲惨身世、假扮残疾人博取同情,让很多想献爱心的人“望而却步”。家住平阳南街某小区的张女士说,有一次,她刚下楼就有位老人拦在面前,见她没有掏钱的意思便跪在地上,因为着急上班不得不迅速挣脱离开。她表示,这些乞讨流浪人员的身份无法证实,担心被欺骗,也担心居住安全。“邻居们都说这些人是骗取大家同情心的,所以我不敢轻易给钱,现在都跑到小区了,遇到这类情况我们该怎么办?管理部门对乞讨者有救助措施吗?”张女士满脸疑惑地说。
【部门】“奉献爱心”勿盲目
记者带着疑问来到市民政局办公室,其工作人员说,目前我市有17个救助机构,每年都会不定期开展专项救助行动,及时救助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以及因务工不着、寻亲不遇、被偷被骗等原因陷入困境、居无定所、流落街头的人。开展救助行动时,都会对车站、繁华地段、桥梁桥洞等地方集中排查。在排查救助过程中,会和志愿者一起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劝说、引导,对愿意接受救助的对象,工作人员会及时把他们护送到安置点,不同意救助的对象给予实物救助,并劝其注意保暖等注意事项。对患病的人、精神病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及时引导、护送到定点医院或救助机构接受治疗、救助,痊愈后根据其意愿护送返乡。“我们开展的救助活动不仅仅是在冬季,一年四季都有针对乞讨流浪人员的救助活动,这是根据节气变化等情况进行的。”工作人员说,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的情况下,不会再出现乞讨人员增加的现象。
那么,遇到上门乞讨该如何处理?工作人员说,真正需要帮助的乞讨者会寻找救助机构或者主动要求救助,市民们遇到上门乞讨的,要提高警惕,不要被职业乞讨人所欺骗,遇到类似情况或者发现乞讨流浪人应立即拨打110报警,甄别其身份,看是否为救助对象。“我们在救助过程中也遇到过职业乞讨人员,他们不愿进救助站,只是把乞讨当作发家致富的门路,市民还是不要盲目救助,应该先报警,把温暖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 记者 梁娟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