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疾步稳跃新程

2015-01-30 08:33: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201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发改系统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创新思路方法,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稳中有为、稳中有进。

积极争取政策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资金支持。

2014年,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规划编制完成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与市财政局通力合作,成功将我市申报成为国家“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城市”,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入选的城市,这意味着,在未来3年内,我市将获得15亿元左右的节能减排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和部分专项资金支持;积极努力使我市获批“国家信息惠民工程试点”,成为全国80个试点城市之一;创新性地将西山七县作为连片区申报成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示范试点区域;侯马市被列为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成为全国62个入选城市之一;汾西县、大宁县和吉县成为全国首批光伏扶贫试点县,占全省的60%,占全国的十分之一,率先开展光伏扶贫试点工作;尧都区城东老工业区被列为“国家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浮山县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第二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县;乡宁采煤沉陷区治理、古县低碳经济发展获批成为山西省试点。

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坚持“六位一体”,深入开展“项目见效年”活动。截至2014年底,全市储备项目324个,储备项目总投资15851.3亿元,为省定任务的137.1%;实施市级重点监测项目361个,2014年完成投资846亿元,为当年目标的103.6%。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229亿元,同比增长18.6%,位居全省前列。总投资42亿元的汾河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和总投资33.5亿元的滨河东路贯通工程已经基本竣工,为我市百里汾河加快建设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临汾民航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进入验收阶段,我市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市图书馆、博物馆等一大批在建项目进展顺利。

产业转型多点开花加快推进优势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坚定不移地化解过剩产能,化解方案已通过省相关部门复核。积极推进电力项目建设,洪洞县京能煤矸石热电厂2×30万KW煤矸石发电项目获省发改委批复的路条。华润浮山十四岭10万千瓦风电进展顺利、西佳盛能源古县30mw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已并网发电。

加快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现代煤化工和煤层气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了铃木电梯、新兴际华高端铸件、平阳重工、奥特莱斯芭蕾雨、梅亿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浮山华润风电、江苏鸿典新材料、玉柴发动机、山西普泰发泡铝二期等一大批产业转型项目,2014年重点监测项目、新兴产业项目投资占到工业项目的43%,同比增长了4个百分点,带动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制订出台了全市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分解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统筹协调,抓好优惠政策落实和重大项目推进工作。

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的基本原则,根据相关规定,将11项行政审批项目下放到县(市、区)发改局审批。不断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项目审批时限压缩为原来的三分之一。

扎实推进资本市场建设。积极贯彻“国九条”,对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进行培训、引导和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债券融资。澳坤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新三板”挂牌上市,实现了我市企业在全国股权转让系统上市“零的突破”。和尧都区共同争取涝洰河治理发行城投债券新增12亿元。

努力开展改革创新年活动,制定县(市、区)和市直部门改革创新年工作目标任务及考核办法,对推进情况进行督查。深入研究全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助手,强化新常态下经济运行调节,促进全市经济运行稳中趋好。

民生保障日臻完善加快推进市区天然气置换工作。顺利完成了6个批次天然气置换工作,截至2014年底,市区共有近5万余户告别焦炉煤气,开始使用优质、高效、清洁的天然气能源。

加大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在建的4个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进展顺利,山西锻造厂棚户区改造项目三栋六层108户已经入住,完成了小区电气改造、管网改造、道路改造;大宁县佳源滨河小区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一栋住宅楼主体已建成。

农村“五件实事”进展顺利。共投资3亿多元,实施了农村危房改造14100户、新建33所农村幼儿园、易地扶贫搬迁7840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5510人等,完成了乡村清洁工程垃圾处置等所有年度任务。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