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在外地上大学的大学生们已纷纷返回家中。别看大学生还未踏足社会,可各种同学聚会、饭局总是接踵而至,他们已把聚会当成寒假生活的主旋律,每天饭局不断,加重了家庭负担,也浪费了学习充电的好时光。
“我喜欢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学朋友聊天,一起聊聊所学的专业、学校的新鲜事情和今后的打算等等,比较能放的开。与爸妈聊天,他们总觉得我们的一些想法不切实际,还是和朋友们聚聚比较好。”从西安某大学放假回来的小王,已到家近半个多月了。她告诉记者,她的同学都遍布在天南海北,平常联系也只是通过手机短信、微信联系,好不容易等到假期,肯定要好好聊聊。“几乎每天与同学朋友聚会,时间都排到年后了,这个寒假可有忙乎的了。”小王说。
“回家有一段时间了,在家里吃饭的次数也就只有几顿早餐而已。”在北京某大学读大学三年级的小韩说,“在这个地方唱歌已经连续有两天了,不同的聚会,几天下来,嗓子都快说不出话了。在临近放寒假期间,就有初中、高中的好友开始联系,召集聚会。为了增进同学、朋友的感情,一般有聚会他就会去参加,也就是吃饭、喝酒、唱歌。原本酒量就不好,前两天发小聚会,一时激动,喝太多的酒,导致现在胃都不舒服,精神也不好。”“那为什么不能少参加些聚会呢?”记者问道。“寒假时间短,好不容易见面。况且大家都是朋友,就是图个开心。”小韩说道。
记者在随机采访中了解到,大学生在聚餐时,一般都会占用一天的时间,而且花费多在200元至300元左右,他们多以火锅、烤肉消费为主,在选择聚会的对象首选多是和自己关系好的朋友们,其次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聚会。
“我们团购的西餐券,既方便又实惠。”在大连某大学上学的小张说,“我们大学生又不挣工资,也不想伸手问父母要钱,同学聚会时,基本上拿出的是自己平时带家教的钱。说实话,这样的生活对于我来说有些奢侈了,原本打算回来看看考研的资料,准备来年考研究生,谁想同学电话叫的,也不好拒绝。”
“儿子晚上又不在家吃饭了。”刘女士在给爱人打电话时无奈地说着,“当我们得知儿子放假要回来时,心情很激动,他从小都没有这么长时间离开我们。他就读于青岛某大学的一年级,1月上旬就已放了寒假,起初还在家里按时与我们吃饭、聊天,还没过几天就‘早出晚归’的,房间里像被‘打劫’了一样,乱七八糟的,经常到晚上10点左右才回家,身上都是一股烟味和酒味,说不了几句话就休息了,‘放假回来’,‘应酬’比我们还要多,我们是不会干预孩子的事情,但长时间下来,花钱不说,身体怎么能承受得了?”刘女士透露着对儿子的担忧。
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张老师建议,寒假同学之间的聚会应有一个“度”,应更多地把时间放在陪父母家人身上,与他们交流沟通,不该因频繁的“应酬”而冷落了父母。 记者 杨文婷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