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社局提醒务工人员:节后返城“找活儿”要留心

2015-02-26 20:35:4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核心提示:告别家人、背起行囊、重踏征程……春节的余味还未散尽,一批进城务工人员又将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开启了新一季的“打拼之路”。如何选择中介机构才能让人放心?签订劳动合同,又该注意些什么?……2月25日,节后上班第一天,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科科长闫建信,就劳动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

    提防“熟人”来“搭桥”

    据闫建信介绍,在返城务工的劳动者当中,很多人都是通过中介机构或者亲戚、朋友“牵线搭桥”等方式,来寻找工作机会。因此,由于自身自我防范意识、劳动维权意识等相对比较淡薄,而导致不慎跌入“陷阱”的事例也时有发生。

    “一些进城务工人员采取熟人‘牵线’的方式找工作,在工资待遇方面,常常是‘说’的比‘拿’的高出很多,以此所谓的‘高额收入’来对求职心切的务工者进行诱惑。结果,常常是去了一看,才发现自己迷迷糊糊中掉入了非法传销的陷阱中。”为此,闫建信提醒劳动者,尤其是对于前往外地求职的务工者注意,务必提高警惕,建议去当地的人社部门、工商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事先“摸底”,看所选择的用人单位,是否进行了登记备案。同时,对企业的招工信息也应做到心里有底。

    中介“找活”看仔细

    春节过后,五花八门的中介机构也成为了广大进城务工人员的“第一站”,然而,一旦遭遇“黑中介”等非法中介机构时,劳动者却是“丢了钱财又惹气”。

    “选择中介机构时,一定要查看其是否‘三证齐全’,也就是《职业介绍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及《收费许可证》,同时,以上证件必须上墙公示,并标注有举报电话。”同时,闫建信说,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还应当是具备相应职业资格的专职工作人员。

    此外,闫建信提醒广大务工人员注意,个别非正规的中介机构,常常是收费项目相对繁多,比如报名费、健康费、押金等,多在100——200元不等。为此,劳动者在求职时,一定要弄清相关缴费标准和规定,不要轻易缴费。“例如,一般正规的中介机构不能向劳动者收取押金,不能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等相关证件,不能提供虚假的就业信息,也不能为未有合法证照的用人单位提供中介等。

    合同条款要盯紧

    劳动合同是维护用工者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为此,闫建信提醒大家,签订劳动合同时,必须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以及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相关条款。比如劳动报酬,一定要写明工资支付标准、支付项目、支付形式以及支付时间等具体内容,以便将来发生劳动争议时,能够有效维护劳动者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些务工人员与用人单位只达成口头协议,而没有书面形式的劳动合同。这样一旦出现问题,也为我们处理劳动纠纷带来了一定难度。”闫建信呼吁广大务工者,签订劳动合同直接关系到切身利益,因此,一定要认真对待,切不可大意。

    打工不容易,维权要牢记。在此,闫建信借本报提醒劳动者,一旦与用人单位出现纠纷,可拨打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电话12333,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记者成华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