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积极探索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新机制,于2011年就启动选派下乡住村“第一书记”工作。两年来,该县认真坚持科学定人、合理定责、书面定目标的“三定”原则,全力推行“六个一”工作法,即住村任务承诺、工作动态管理、业绩量化考评、履职定期督查、结果社会公示、优秀选拔任用,使“第一书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因村定人,促进住村履职有目标。
坚持因村选派,科学定人,按照“党政部门到难村、政法部门到乱村、经济部门到穷村、农科部门到专业村”的原则,通过“本人申请、单位推荐、组织考察”确定选派干部,注重把部门特点、行业优势和任职村实际相结合,反复比较选派干部的专业特长、政策水平和任职村实际等,确保“第一书记”工作和任职村群众需求同频共振。目前,先后有两批共149名优秀干部到村任职,其中派住复杂村31人、经济落后村54人、产业重点村37人、组织后进村16人、旅游开发村11人。每名“第一书记”进村调研后,都要做出承诺,并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实施履职定期 督查,两年任满完成情况由群众评价。今年选派的第二批52名住村“第一书记”已协同乡、村两级制定《八年达小康建设规划》97份,承诺工作事项198项,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强化了措施。
二是合理定责,促进住村工作有保障。
县委出台了《关于选派机关党员干部到村任职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组织部门、乡镇(村)、选派单位和“第一书记”各自的工作职责和要求,使住村工作有章可循,确保“第一书记”在农村“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明确组织部门牵头总抓负总责。
制定了《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标准和考评细则》,对乡镇、派住村、派出单位和“第一书记”进行一季一督查、半年一小结、一年一考核,使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第一书记”工作,引导第一书记自觉落实工作任务。明确乡村两级具体管理职责。乡镇党委建立“第一书记”工作档案和“民情日记”,采取平时书面汇报检查、重大工作抽样督查、阶段性工作全面性检查、日常考勤随机 检查“四种督查”方式,确保“第一书记”脱产到户、工作到户。派住村年底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第一书记”工作述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评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明确派出单位帮扶职责。派出单位在资金、项目、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下乡工作队帮助“第一书记”解决所在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积极为选派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关心“第一书记”的生活,每月给予至少200元生活、工作补助。四是明确“第一书记”工作职责。“第一书记”住村期间,严格按照“五个一”要求,即“建强一个好班子、制定一个好规划、选准一个好项目、建设一个好阵地、完善一套好制度”,切实担负起党建工作指导员、群众信访代理员、经济发展领航员、农民群众教导员的“四员”职责。
三是书面定标,促进住村发展有实效。
在“第一书记”中广泛开展“三卡承诺连民心”活动,到村任职的第一周内,通过制作发放“公开承诺卡”、“便民服务卡”、“履诺 评议卡”,将“第一书记”的姓名、职务、职责、联系方式和服务内容制作成卡片发放给群众,群众遇到困难随时可以联系“第一书记”提供帮助。“第一书记”住村开展工作情况在《隰县党建网》《隰县组工信息》公示,使他们工作有压力、干事有动力,沉下去、出实效。据统计,2011年选派的97名“第一书记”在两年任期内,共帮扶16个落后党支部晋位升级,解决热点难点问题108件,调解矛盾纠纷198起,引进项目资金800余万元,帮助128个贫困户脱贫致富,27名“第一书记”两年任职期满考核优秀得到提拔重用。
两年多来,隰县住村“第一书记”在密切党群关系、加强组织建设、促进农村发展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达到了“干部受锻炼、群众得实惠”的目的,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扶贫帮困新局面。这项工作也先后被山西卫视、《山西日报》《临汾日报》等多家省市级媒体记者采访报道,并被临汾市委组织部评为2012年“组织工作创新项目”。(作者系隰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高涛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