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孝女侯运花侍奉老人感动邻里传佳话

2015-04-23 15:48: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临汾市供销社家属院有这样一位爱老、敬老的好榜样,她是父母眼中的好女儿,是孩子眼中的好榜样,是大家眼中的好邻居,她就是她多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尽心竭力赡养年迈的母亲,真心诚意对待周围的邻居,她无私的付出感动了身边人。
    邻居杜桃珍老人被这份浓浓的亲情所打动,并以这个家庭故事为背景作《婚礼上的泪》一文,倡导世人学习敬老爱老的风尚。
    “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
    “我写了一篇文章,你来看看吧。”4月21日,78岁的杜桃珍奶奶打来电话,称自己被邻居家的故事所感染,并在对方女儿的婚礼上写了一篇文章。当天下午,记者找到杜奶奶,了解这篇文章背后的故事,见到了文章中的主人公侯运花和她的家人。
    侯运花老人,今年61岁,育有两个女儿。她在勤俭朴实的家庭环境下长大,打小就知道孝敬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妈妈是个不会操心的人,所以我们就得多费心,养成了老操心的习惯。”侯运花说,父亲离休后,身体大不如前,照顾两位老人的担子就落在了她的身上。2000年那年,父亲被查出小脑萎缩,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父亲的病越来越严重,从刚开始的犯糊涂,到后来的生活不能自理,侯运花都尽心尽力地伺候着,丝毫不敢懈怠。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3年侯运花离了婚,大女儿余娟判给她抚养,小女儿余洁判给了前夫抚养。在随后十几年的单身生活中,她无时无刻地照顾父母,还把两个女儿培养成才,这样的生活,让她体会到了单亲妈妈的辛苦和养家的不易。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这句话用在侯运花身上并不合适,照顾生病的父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照顾父亲的衣食起居,还要给父亲擦洗、按摩,晚上醒来好几次观察父亲的睡眠情况。老人想啥,她就做啥,尽量满足老人的需求,把老人照顾得开开心心、舒舒服服。就这样,她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照顾父亲,直到2007年父亲去世。
    父亲去世后,侯运花又担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
    “乌鸦反哺,是感恩的回馈”
    当记者问侯运花辛不辛苦时,她说:父母养你小,你养父母老。人活一世,就得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父母,这是做人的本分。”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正是这朴实简单的话语却饱含了大道理。饮水思源,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中华儿女的美德,让老人安度晚年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侯运花,用她的善良和孝心为父母的晚年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让父母收获了关心与陪伴,得到了街坊邻里的绝口称赞,也为晚辈们树立了好榜样。
    在这个和谐的家庭里,在侯运花的言传身教下,晚辈们只要有空就会主动帮母亲照顾姥姥,也会主动干些家务活儿,替她分忧。因为要照顾88岁的老母亲,侯运花逛街购物的机会很少,一件衣服穿了再穿。两个女儿体恤她,经常给她买衣服、买鞋子等所需物品,以表孝心。
    大女婿张飞说,他和妻子结婚十二年了,丈母娘侯运花不仅要照顾姥姥还要帮他们带孩子,丈母娘的辛苦他都看在眼里,千难万难难不过有个好脸色,若在照顾老人时流露出不耐烦,就会让老人很不安心,这样的情况在他们家是看不到的。丈母娘侯运花拥有乐观、坚强的心态,从来不让他们看到软弱的一面。
    可是,侯运花毕竟是花甲之年了,每天下班回家后,张飞夫妻俩都会帮忙做些家务,让老人歇歇。节假日也会带老人出去散散心、品尝美食。“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全家应尽的义务,我们的共同愿望就是让姥姥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幸福。在我丈母娘的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我们都理解她,我们会一直孝敬她的。”
    “互帮互助,是善良的本真”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杜桃珍奶奶说,邻居侯运花不仅孝敬父母,还尊重老人,关心老人。杜奶奶说,她今年78岁,自从2002年老伴去世后,她已经独自生活了13年。膝下有一儿两女,儿子留在了临汾,大女儿在北京定居,小女儿在西安发展,如今,儿女们也都50多岁的年纪,即将步入花甲之年。“自从老伴去世后,我越来越感到孤独,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家庭,很少有时间来陪我看我,干什么都是我自己一个人,而且女儿们都不在本地,有事立马也来不了,打从侯运花住过来以后,总算有了个陪我说话的人。”杜奶奶说,侯运花刚搬进来时,她们并不熟悉。可是,侯运花十分热情,主动关心她,比如敲开门,问问出去不出去,要不要捎带着买东西,要不就是进门坐下,跟她拉拉家常。而杜奶奶进来出去都会去侯运花家里坐会儿打发时间。从那时起,她们两家就走得近了。
    侯运花说,杜奶奶的心脏做过支架,膀胱做了插管,因此,不能像以前一样每天坚持锻炼,除了和邻居聊天、外出购物以外,更多的时间是待在家里。自从家里买了按摩仪后,经常邀请杜奶奶到家里锻炼,有时早上锻炼完,便留杜奶奶在家吃饭,尽量减少她一个人独处。“她真的让我感动,这么多年来没有人这么关心我,她让我感受到了温暖,摆脱了寂寞。我现在去她家里就像在自己家一样,感觉很轻松,像一家人一样。”说起和侯运花相处的点滴,杜奶奶满眼通红。
    说到这里,侯运花感慨道,现代化的城市里,钢筋混凝土代替了农家小院。城市在发展,却在发展中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不缺钱的群众却缺了邻里、家庭之间那种暖暖的乡情和亲情,人与人之间又是真切地期盼着交流和分享。她想告诉天下的儿女,高楼并不能成为隔绝情感的障碍和理由,再忙也不能成为拒绝孝顺的接口与托词。“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做,但是我知道我应该这么做,这是潜意识的事情,并不是我自己要求自己的事情。”采访到这里,这对老人讨论起了杜奶奶的新作―― ―《婚礼上的泪》。“她的小女儿结婚那天邀请我去参加婚礼,婚礼上的情景让我掉了好几次眼泪,她女儿怀着感恩的心感谢她,她们一家人相亲相爱,真的很感动。”杜奶奶说罢,便和侯运花老人交谈,两人一答一应,交流起来像多年好友。
    侯运花老人,虽然已经步入花甲之年,但是用行动体现了邻里温情,感动了街坊四邻。与邻居杜桃珍奶奶,用互帮互助的行动,为社区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美景。侯运花说,每个人做每件好事、帮助身边每个人、付出每次真情的同时,周围的“好邻居”就会越来越多,自己也会得到同样的回报。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父母心中的好儿女,他人身边的好邻居,晚辈眼中的好榜样,只要拥有感恩的心,用实际行动去回报,就能拥有这样和谐幸福的家庭。(梁娟)

     

责任编辑:王伟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