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馍馍米汤菜”的招牌,或许很多人会说,这有什么稀奇的,家家户户都会做。可是,这种主打“家常味道”的小饭店却在近年来异军突起,每到晚餐时段更是人气爆棚。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了解家常美食“走红”的原因。
家常饭店主打“家常味”
在多位读者的推荐下,记者率先来到福利巷,找到了传说中生意最火的“馍馍米汤菜”。翻开该店的菜单,荤菜、素菜和主食一目了然,炒土豆丝、西红柿炒鸡蛋、尖椒肉丝、蒜薹炒肉等菜品极为常见,主食只有花卷和馒头可选,米汤仅为1元/碗。
“看咱们的招牌,就知道咱们卖的是啥饭。”在该店打工的一位中年服务员表示,虽然都是些家常菜,但是价位便宜、菜品选择相对较多,挺适合不会做饭的年轻夫妻或是三口之家。而且,所有的菜品都可以选半份儿,一家三口吃得美美的,消费也不过四五十元。”随后,记者走访了位于贡院街、平阳南街、五一西路的几家“馍馍米汤菜”,发现各家主打的菜品大同小异,定价也相差无几,个别饭店免费供应米汤。从晚上六点开始,各家饭店几乎座无虚席,而且以年轻人居多。
饮食习惯主导“选择权”
《临汾市志(下册)》在生活习俗篇曾记载临汾人的饮食习惯,早上蒸馍、喝米汤,中午擀面条,晚上馍馍、米汤、菜。饮食习惯主导“选择权”,很多临汾人偏爱在晚上品尝“家常味”。
“吃这些现炒的小菜,就像我妈妈做的一样,而且米汤特别像我奶奶用大锅和柴火熬出来的。
现在家里都改用电饭煲熬米汤了,已经喝不到这种原始的味道了。”在临汾工作的乡宁人贾琛琛说,她和大学同学经常去“馍馍米汤菜”,一是图便宜,二是为了寻找家的味道。
前来就餐的顾客中,以年轻小夫妻和上班族居多,有的工作繁忙又不愿将就,有的烹饪技术欠佳,有的和老一辈生活方式不同,更愿意来这里“快餐快食”。家住东城的杨女士无奈地说:我和老公以前习惯在晚上吃炒菜、喝粥,但是两个人的饭特别不好掌握,经常熬一锅米汤倒半锅,炒两三个菜总要剩一半。索性直接去饭店,点上几道半份菜,再来两个馒头就够吃了,花钱少还省事。”
抢占先机夺“入场券”
由于“馍馍米汤菜”入行门槛低,此类餐馆在2012年―2013年间迅速增长,一度达到三十余家。但是,所售菜品太过于平常,缺乏一定的核心竞争力,以至于不少餐馆在2013年―2014年接连倒下。
同行竞争白热化,狭路相逢勇者胜。曾经营此类餐馆的王先生自认为是“失败者”:2013年年初,我在贡院东街开了一家特色小吃,生意并不乐观。我考察市场之后,发现主打馍馍、米汤、菜的小饭店都挺红火,便立刻改了招牌、换了厨师。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才发现来这儿吃饭的顾客大多是图便宜,看起来饭店人气挺高,算算营业额未必能赚到钱。”2013年年末,王先生感到“馍馍米汤菜”的“寒冬”到来,位于煤化巷、五一东路、平阳南街的近十家同类饭店陆续关闭。“不少顾客认为我们没有特色菜品,偶尔不愿意做饭来吃吃还行,要是和其他美食比起来太过于平常,这种想法也造成整个行业的不景气。”为了及时“止亏”,王先生果断转手了饭店。他再次考察市场之后,发现最早入行的餐馆已经拥有了稳定的客户群,不愁客源自然能“笑到最后”。
“目前保留下来的几家‘馍馍米汤菜’,胜在抢得先机,所以才在市场站稳脚跟。”王先生表示,这类餐馆没有鲜明的特色,看起来红火未必赚钱,后来者”一定要想清楚,不要光凭表面现象就盲目“入市”。 (李静 陈亚楠)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