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大学生被认为是“苦尽甘来”的一群人。可是如今,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考上大学的优秀学生们,却变得越来越脆弱,甚至不堪一击,自杀事件让这一群体的心理问题成为焦点。其中,在面对就业时,躲避、焦虑等心理问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障碍。正值毕业季,记者就大学生就业及心理问题进行了走访。
“裸考”成常态临阵焦虑难掩盖
又是一年毕业季,大学生们迎来了人生抉择的时刻,就业或再深造成为两难之选。
应届毕业生吴迪经历了4年的大学生活,于去年年底就开始准备考研,但是在这期间她还是有些摇摆不定。“考研一直是我的理想,可以再次深入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但还是有点担心就业的问题。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感觉不太好就业,现在我一边找工作,一边为考研做准备,考研算是自己的一条退路吧。”吴迪表示,她现在正处于一种“顾此失彼”的状态中。
相比吴迪,已经毕业一年的学生蔺秀婷则更加纠结。目前她正在一所学校当老师,去年考研落榜后,她想今年再次报名,但忙碌的工作让她无法专心复习。
据了解,不少学生选择考研是为了躲避就业的压力,一边复习一边找工作,最终纠结在“考”还是“不考”的选择里。
“盲目”危害大正视自己好前行
为了躲避就业压力选择考研,不少大学生在工作和求学之间不断徘徊,这也催生了他们习惯性躲避的心理。对于这类现象,首席咨询师段惠萍表示,盲目选择不仅带来了心理问题,而且会阻碍学生的发展。
“由于害怕承受就业的压力,很多学生产生了躲避心理而选择考研,不去接触社会。而在考与不考间徘徊,让学生们一直处于焦虑的状态,无法专心做一件事,最终事倍功半,心理上造成了挫败感,对于就业也产生了恐惧心理。”段惠萍介绍。
而对于部分学生想同时报考公务员、托福、雅思,并且还在投简历应聘的现象,段惠萍表示,如此做法有可能会创造更多的机会,但这也产生了一种“冒险”的心理。
段惠萍建议,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求学,学生们首先应该正视自己。认清自己究竟想做什么,不要盲目去考研,即便是考上了,但是对专业毫无兴趣,自己痛苦还不利于未来的个人发展。”(潘华玲)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