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朋友圈做了个测试,结果频频接到骚扰电话和收到垃圾短信,都怪我太好奇了,结果给自己招来了烦恼。”90后市民郝女士说,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条“测测你以后开什么车”的测试,因为好奇,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做了测试,在做测试时,输入了姓名、职业、年龄、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结果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纷至沓来。“有卖车的、有卖车险的,最讨厌的是外地打来的骚扰电话,有的响一声,有的推销产品。”郝女士非常苦恼。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像“测测你的实际心理年龄”测测你俩的孩子像谁”“测测你在甄嬛传中扮演什么角色”……之类的测试充斥微信朋友圈,不少受访市民表示,这些看似有趣的小游戏却有可能在无形间窃走了个人信息。“我测试过几次,其实没啥意思,就是好奇心作祟。每当需要输入敏感信息时,我就会放弃测试,可是有的测试答不完,会无法退出。”市民董女士说,这些测试看似有趣,却十分危险,大部分需要输入姓名、年龄、手机号等信息,甚至有的测试需要输入配偶的资料,这些信息很有可能被窃 取,容易给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带来烦恼或隐患。
该测试类游戏需要输入个人真实信息的情况并不少见,但多数市民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较差,往往是在做完测试后,才“后知后觉”,因此无意识下就泄露了个人信息。
对于做完测试后频频接到骚扰电话和收到垃圾短信问题,华为手机售后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做测试时输入的姓名、生日、手机号码等内容,会被存入后台数据库。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梳理,就有可能拼凑出一套完整的个人信息。
如果该用户同时绑定了手机银行、支付宝等服务,其账户安全将面临风险。总之遇到类似的测试或链接,一定要谨慎。”该工作人员提醒市民,在用手机登录微信、微博等平台时,要谨慎对待测试类游戏,虽然这类测试游戏中不一定包含病毒插件,但也不意味着绝对安全。这类游戏往往连接着后台服务器,玩家输入的个人信息会被存入专门的数据库中,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被不法分子通过搜索引擎抓取,从而泄露出去。(梁娟)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