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北城壕:从龙须沟到风景线的嬗变

2015-08-18 14:06:2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从臭水沟到风景线的嬗变

——北城壕(西段)防汛排水及联片改造工程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昔日,这里垃圾成山、臭气熏天、蚊蝇成群;今天,这里高楼林立、环境宜人、景色优美。

    多年来,北城壕承担着市区防汛排水任务,由于明渠排放,而且两岸多为垃圾占据,防汛能力差,环境污染严重。为了彻底治理北城壕(西段)的排水隐患,全面改善片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北城壕(西段)防汛排水及联片改造工程,并确定为当年全市的重点工程。

    8月12日,市区北城壕排污防汛及道路建设工程正式竣工通车,标志着周边居民彻底结束了生活在“垃圾山”上的日子。看着眼前横贯东西的古城路,气势恢宏的古城墙,随处可见的绿化带,过往的路人纷纷驻足合影留念。

    北城壕的这一完美蜕变,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近日,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城壕沟变成臭水沟

    在当地老住户的印象中,上世纪七十年代,城壕沟内的水和汾河相通,遇到雨季,水位上涨,还能见到小鱼结伴游过。当时,由于生活污水主要为洗菜水、洗碗水等家庭废水,沟内的水很少有污染。

    随着周边住户逐渐增多,生活垃圾也开始大量增加,顺着城墙倾倒垃圾成了多数居民的不二选择。没过多久,古城墙便被掩埋在垃圾堆里。加之,旱厕被水厕所代替,医疗垃圾与日俱增,建筑垃圾逐渐堆积,“垃圾山”的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昔日的北城壕沟成了名副其实的“龙须沟”。还有不少住户直接在垃圾山上建起了厕所,粪便直接排向城壕沟,更有甚者,直接在城壕沟上方用木板搭建起简易厕所。曾有城壕沟南侧的村民打趣,用臭水沟的水浇地,根本不用施化肥。”

    垃圾令人苦不堪言

    “这就是一个垃圾瀑布。”周边居民说,走近北城壕沟,迎面而来的恶臭让人忍不住捂上口鼻。狭窄的河道中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浊水,两侧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垃圾,不知从何时起,在城墙的西段根部垒起了一堵不足一人高的砖墙。砖墙的南侧是与城墙齐高的垃圾山和泛着酸味的臭水沟,砖墙北侧是日渐侵占路面的垃圾堆。

    垃圾山由来已久,上面长满了杂草,在居民经常倾倒液体垃圾的地方形成了纵深不一的沟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等将城壕沟围堵得“水泄不通”。每逢雨季到来,雨水的冲刷会将垃圾带到水沟里。若是遇上暴雨,垃圾堵塞河道,就会导致排水不畅。臭水沟水位上涨,不仅地势较低的居民深受其害,周边新建小区的地下室和地下车库也难逃被淹的厄运。早在2010年的夏天,因为河道被堵、垃圾堆积等现状,这儿的四十余户居民一度遭遇水涝灾害。

    每到夏季,这里更成了蚊蝇的乐园。在垃圾山旁走一遭,头顶上盘旋的蚊子大军便像直升机一样步步紧逼。从垃圾山形成以来,开窗通风成了周边居民的奢望。

    拆迁工程是“重头戏”

    2014年5月5日,我市召开了北城壕(西段)防汛、排水及联片改造动员大会,决定对960多米垃圾瀑布进行改造。

    “该工程包括防汛排水工程,道路工程,古城墙修复工程,公园扩建工程,还迁安置工程五项工程。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复杂程度可想而知。”该项目总指挥部的负责人介绍道。

    自2014年5月10日开始,北城壕多了机器作业的轰鸣声,每天都会有老百姓前来关注工程的最新进展。

    “拆迁户不搬出来,怎么施工?”为了确保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老住户王玉亮第一个拆掉了自己的三层小楼。王玉亮是尧都区水塔街龙潭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此次工程中,他主要负责所在社区94户的拆迁工作。多年来的扎实工作,让他在社区居民心中树起了很高的威望。

    但是拆迁协调工作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王玉亮所负责的辖区内有一家鸽子养殖户,以饲养信鸽为主。若是搬迁磁场会发生变化,将改变信鸽的生活习性,若另寻他处饲养,经济损失不容估量。但苦于国家尚未出台针对鸽子养殖户的拆迁标准,这户的拆迁问题成了老大难。

    考虑到对方的实际情况,王玉亮借鉴参考了尧都区东城壕鸽子养殖户的拆迁经验,并为其联系到了新的鸽子养殖点,上门协调20余次最终让其满意。王玉亮说:一次上门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做通工作,让广大群众满意才行。”在拆迁的过程中,感人的故事数不胜数。有的土地存在纠纷,有的发动社会关系想要增加认定面积,有的家庭生活困难,连搬迁都成了问题。王玉亮不仅需要处理对拆迁政策存在抵触的种种情况,还得在规定日期内完成拆迁任务,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他丝毫没有畏惧,在这个过程中,王玉亮总结出了三点拆迁原则:把握好政策尺度,把思想工作做通,让群众满意。

    施工面临全新挑战

    拆迁工作难题重重,施工过程更是面临着一次次全新的挑战。“拆一点,我们才能往前进一点。”市政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李洪涛说,住户拆迁了,工程才能继续进行。除此之外,工期紧、地质条件特殊等都是工程中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北城壕承担着市区大部分的防汛排水任务,这就要求其在施工过程中不能采取截流的方式,只能出新方案、探索新方法。施工地点位于遍布淤泥的河床上,加之河道较窄,大型器械无法在此“施展拳脚”,施工队就用轻型器械,小心操作,把建筑材料一点点送到目的地。地下水位较浅,施工队常常是边挖边抽水。考虑到一系列实际情况,道路排水施工指挥部多次商讨施工方案,在不影响正常排水的情况下,于7月底,彻底结束了北城壕明排污水的历史。

    负责古城墙修复工程的胡国庆感慨道,这次工程创下了他建筑生涯中的最快纪录,比预定工期缩短了一个多月。

    一场完胜的集体仗

    “完工速度创新记录,这跟相关领导的重视是分不开的。”胡国庆说,负责此次工程的领导每天都在工地上,有时烈日炎炎,有时大雨滂沱,他们总是奔走在工地现场,每天只合眼三四个小时一点都不夸张。

    看着一线工人在骄阳下持续工作,附近的居民自发送来了绿豆汤、冰糕、矿泉水、毛巾等防暑降温物品,他们打心眼里感谢这群人。

    此次工程并不是哪一个部门的单独行动,而是多个部门的联合作战。气象部门总会让工程队“吃偏饭”,第二天的天气状况总会及时发送到部门负责人的手机上;通信部门积极配合,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改造线路;供电、供水、供气等部门密切关注工程进度,一路开“绿灯”……凡是涉及的部门都尽了最大的努力,给予工程强大的支持。

    纵观整个施工过程,市民不仅感慨:这场集体胜仗打得着实漂亮!

    记者 王隰斌 弓佩玉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