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日前,在市群众艺术馆4楼排练厅内,伴随着一曲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一群饱含激情的“演员”们,正在进行着紧张的“冲刺”排练。她们热情洋溢,神采飞扬;舞步轻盈,足尖旋转,带着一份好奇,记者走近了这群青春不老的“疯狂舞者”——远情舞蹈队。
初建“远情” 崭露头角
说到舞蹈队的组建,队长郭爱芳打开了话匣子。
“记得那是2004年,当时我一直在广场学习太极拳和太极剑,无意中结识了广场舞蹈队的成员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和8个姐妹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队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郭爱芳回忆道,那时,为了更好地演绎舞蹈,她们练形体、走模特步,是每天必修的功课。
2005年,在市区一家保健公司的宣传活动中,郭爱芳带领自己的队员们崭露头角,以精彩的表演博得了现场观众的喝彩声,由此,舞蹈队在圈内日渐声名鹊起。郭爱芳感慨地说:“一曲《俏夕阳》让我们一战成名,舞蹈队直接发展到16名队员。”在市老年大学、市妇联、平阳花等部门和组织的大力支持下,郭爱芳带领队员连创佳绩。从2004年至今,舞蹈队先后在省市参加重要会议晚会和重大社会活动演出400余场。山西电视台、黄河电视台也曾多次播放其演出实况。2007年,以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的主题曲《远情》为题材,舞蹈队编排的大型舞蹈《远情》代表尧都区文化局参加当年的消夏晚会。
演出结束后,博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而“远情”也赋予了舞蹈队一个全新的名字。
汗水浇灌 硕果累累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今,远情舞蹈队的30余名队员中,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也有45岁,要想完美演绎每一个舞蹈动作,对于这些多数已是“姥姥奶奶“的人来讲,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我们不是专业的舞蹈演员,但争做业余团体中的专业舞者是我们一直以来不懈的追求。为此,姐妹们都付出了汗水。”郭爱芳指着同伴们的膝盖说,连日来,为了参加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公益演出,她们正在排练的舞蹈《梅娘》中,有很多跪地动作,由于一遍一遍地练习,每个人的膝盖上都是青一块紫一块,但没有一人说苦喊累。
《大刀进行曲》《二小放牛郎》《抗战组歌》……郭爱芳说,从今年7月1日参加我市“第十届广场消夏文化月”的首场演出开始,舞蹈队先后进入浮山、曲沃等周边县市进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基层巡回演出。
所到之处,场场爆满,整场演出完美呈现15个精彩节目,让台下观众连连称赞。
爱心涌动 和谐“家庭”
“作为刚刚加入舞蹈队的新成员,我感受到这个和谐大家庭带给我的温暖。初学舞蹈动作难以掌握,队长和其他姐妹手把手给我纠正,不厌其烦,耐心认真。”说起初来乍到的感受,58岁的王珍激动不已。
互帮互助、和睦友爱是远情舞蹈队的“家庭守则”,而传递爱心、热衷公益更是全体队员热衷的事情。
“近几年,我们参加了省妇联倡导的‘为孤残儿童织毛衣,献爱心’行动,姐妹们利用排练、演出的间隙,熬夜加点赶织,针针线线凝聚着对孩子们的千丝情万缕爱。”郭爱芳说,为此,她们也萌发了编创舞蹈《针线传情》的想法。今年开春,山西省妇联主席及市妇联领导亲临慰问,观看了远情舞蹈队自创自编自导自演的舞蹈《针线传情》后,一致称赞。
不仅如此,从部队到医院,从社区到学校,从机关到厂矿……哪里需要散播爱心,传递公益的正能量,哪里就有远情舞蹈队的身影。
2007年,舞蹈《母亲》参加了夕阳秀第七届全国中老年艺术大赛,荣获荷花杯金奖;2011年《千手观音》和《桃花红杏花白》代表吕梁林局参加山西省林业厅迎新春文艺演出获嘉奖;2013年5月舞蹈《疯狂老妈》参加中国梦想秀山西赛区演出海选通关……一个个来之不易的荣誉,记录着远情舞蹈队十余载的风雨历程。
面对未来的路途,郭爱芳信心百倍: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接下来,我们要积极备战明年临汾春晚的节目选拔,姐妹同心,并肩前进,带着远情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成华)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