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个书包背若干年,文具用坏才舍得换新,70后如此节俭地度过了学生时代;80后虽然告别了贫穷,但他们的“富足”与奢侈无关。
当70后、80后的角色转换为家长,他们却一味地纵容孩子去追求“新学期,新面貌”,使得“开学经济”成了“浪费经济”。
现象:开学从“烧钱”开始
为了迎接新学期,中小学生的消费欲望疯涨。8月27日一大早,就读于市第二小学的茜茜迫不及待地拉着妈妈去采购。她们先去某文具店买了彩笔、书包,又转去儿童商城买了新衣服、新鞋。
妈妈的钱包迅速瘪了下去,可茜茜的脸上却没了笑容,原因竟是妈妈不同意给她买电话手表。
在茜茜的眼中,手机、学习机等数码产品都可以归为玩具类,新学年理应换新。采访中,很多学生都有类似的想法。
平阳广场附近的多家手机卖场里,中小学生成了开学前的消费主力,他们对手机的要求主要有外观时尚、像素高、拿得出手等,最好能赚足同学的眼球。
主因:家长助长高消费
“开学季”成了“烧钱季”,中小学生对物质的高要求令人咂舌。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家长。主攻儿童心理学的靳华分析:很多家长宁可自己吃糠咽菜,也要让孩子吃上山珍海味。这样的做法,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长理应说不。”事实上,孩子一旦闹情绪,家长就没了辙,咬着牙也要承受。家住东关步行街的贾女士目前陷入了“经济危机”,可是对于孩子的要求,依然是有求必应。“大人苦点儿无所谓,可是不能委屈了孩子。只要其他孩子有的,我一定会买给我家孩子,不能让别人看不起。”她道出了很多家长的心理,却误解了“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含义。
对策:节俭传承正当时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永远成了“过去时”,现在的学生已不知节俭为何物。在某私立中学任教的乔老师无奈地说:每逢开学季,学生们都会多出一些新鲜玩意儿,甚至上课时也忍不住拿出来显摆,导致班里形成一股‘炫富’风。家长这样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使孩子的愿望不断膨胀,从而变得自私、任性、虚荣。”“新学年添置一些学习、生活用品无可厚非,但应考虑实际需求和经济条件,做到适度从简。”从事教育事业多年的姚淑玲认为,金钱式”关爱不可取,家长应踩“急刹车”,同时认真地跟孩子谈次心,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找出孩子攀比的主因。
勤俭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节约应该成为流行风尚。姚淑玲建议家长量力而行,倡导孩子理性消费,选购适合的学习用品,杜绝奢靡之风。(李静)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