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民:管好自己“嘴巴” 净化网络“蓝天”

2015-09-21 15:57: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一夜之间,临汾人的朋友圈被一条名为《临汾人愤怒了!某老师体罚学生的原因竟是……》的视频攻陷。很多市民在转发的同时,义愤填膺地表示要人肉该老师,要让这个学校开不下去。没想到的是,剧情迅速“反转”,该视频被证实与临汾无关,但临汾市的一些小学可谓“躺着也中枪”。

    近年来,经常有各种谣言在网络肆意横行,网络暴力事件不断上演,而一些无辜的市民却在不经意间充当了“推手”。

    对此,记者进行了多方调查,了解网络传谣的特点和危害,同时呼吁市民们管好自己的“嘴巴”,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净化网络“蓝天”。

    无奈:打学生视频被“标注”

    9月12日,某公众平台发布了一段老师轮搧学生耳光的视频。其中,一位扎着马尾辫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将三名小学生分别叫至面前,狠狠地揪他们的脸,并送给他们几记响亮的耳光。该视频的配文为“学生家长注意了,临汾某某小学的英语老师尤老师因学生没有按她要求去她家补课,就搧学生耳光,全班十几个学生都被她打了。”

    由于该视频标注了“临汾”,又点名道姓地说了某某小学,这立即引发了临汾人对此事的关注。许多人在愤怒之余,纷纷加入声讨大军。不到一天时间,该视频的阅读量高达90581次。“事发”小学的多位学生家长看到视频后,发现所传消息有误,便第一时间进行了辟谣。可是,他们的声音被疯狂且过激的转发所淹没。

    时隔一天,涉案”小学发表声明,列出多条证据力争清白,以此消除负面影响。该校的一位老师无奈地说:事发小学与我校的校园环境、校服款式、铃声、桌椅等不同,而且我校也没有姓尤的老师。这次的风波给我校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对我校的声誉造成了严重伤害。”

    与此同时,又有多人称视频事发地绝非临汾市区,同时把脏水泼向了蒲县某某小学、侯马某某小学。那么,这条视频的事发地在哪?又是如何传播开来的?根据相关报道显示,该视频在全国多地流传时,都被打上了“当地某某小学”的标签。而这件事其实发生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当事女教师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谣言猛于虎,澄清谣言往往十分困难。时至今日,这条视频仍“活跃”在临汾人的朋友圈,一些不明真相的市民仍在积极转发。

    气愤:网络成谣言“重灾区”

    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一两条夺人眼球的信息在网络上“大出风头”,经过众多市民的无成本转发之后,更在现实生活中引起轩然大波。虽然诸多消息随后被证实为谣言,但很多时候已“无力回天”,事实竟成为“弱势一方”,难以阻止谣言的扩散及事态的发展。

    “很多谣言之所以能扩散开来,是因为所涉及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大众关注健康养生,也喜爱收集相关的知识。可是,越来越多的‘伪科学’攻占了大众的朋友圈,昨天还说不吃晚饭可以长寿,今天就说少吃一顿危害大。”家住市区鼓楼西锦福苑的林先生说,很多谣言都看似有理有据,特别还附上央视新闻、专家等字眼,让人难以辨知真相。”

    翻看微信朋友圈,许多微友都热衷于传播各类消息。但是,一些人一看到耸人耳目的标题和劲爆的内容,就抓紧时间进行转发,从不进行核实和推敲。长此以往,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制造话题,诱使他人转发,并不断扩大传播范围,导致“负效应”愈演愈烈。

    从事会计一职的贾明伟在生活中是一个很严谨的人,他从不转发未经核实的消息。“每逢新年,有关新交规的传言就满天飞,提到的内容却是年年不变;一到高考之际,总有人丢了准考证,而丢证件的又总是那几个人;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丢孩子,除了地名和孩子姓名有所变动,其他内容高度一致。”贾明伟指出网络谣言的类型与特征,还有靠迷信来恐吓他人的,例如在一条假消息下面附上‘如不转发,家人将受诅咒’。此外,还有利用‘伪科学’给人制造心理恐惧的,如‘今晚12:30——3:30,极度危险、高辐射的宇宙射线将贴近而通过,不关手机有可能引发死亡’。这种不负责任的谣言,很容易给他人带来困扰。”

    警惕:不实谣言伤人伤己

    谣言在网络肆虐开来,许多人都成了受害者。“前段时间,朋友圈里每天都在转发丢孩子的消息,一时间仿佛全国各地都在丢孩子,闹得人心惶惶。”提起网络虚假信息,家住贡院街的徐女士深有体会,每一条信息都说的那么逼真,而且还都有联系方式,几乎每条都有这么类似的一句话‘此消息已被证实,是朋友的XXX’,搞得跟真的一样,转发了半天才知道原来只是一个传言而已。”

    徐女士提及的“丢孩子”谣言在网络热度不减,家长们由此惶恐不安,一度影响到了日常生活。而网络上的谣言太多,不是每一条都有据可查。但市民们可以管住自己的手机,不要在真相尚未浮出水面之时成为“助推者”。

    “虽然一个的力量很小,但是小河流能汇聚成海洋。每个人转发一条虚假消息,一传十,十传百,那虚假消息的影响就会不可控制。”市民曹女士对此心存愧疚,这几天,看到老师打学生视频后,我非常气愤,马上就转发出去了。但没多久,我就知道这是假消息了。若是我没有转发,那就会少一点人看到,对这个学校的伤害就会小一点。”

    家住平阳南街的王平是一位热心人士,每每遇到有难之人必定会伸出援手。他通过朋友圈帮助过很多人,却被一条虚假信息欺骗了感情与金钱。“一位网友自称父亲病故无钱处理后事,我看到后非常着急,还发动身边的朋友一起捐了钱。随后被证实为假消息后,我伤心之余,对一起捐钱的朋友感到很内疚。”从那之后,他再看到什么“爆炸”性信息,总要先核实一番。

    “只要平时稍加留心就可辨真伪。”王平传授了自己的经验,每次看到那些信息先不要盲目转发,首先要看清出处。如果是朋友转发,就先向朋友核实情况是否属实;如果上面有电话号码,一个电话就可以知道消息的真伪了;如果文中说明了地点,可以选择实地走访。”

    呼吁:传播谣言面临刑责

    网络谣言的制作和传播不仅对“受害者”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网络谣言的制造和传播者应该担负何种法律责任?市民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消息时,应采取何种态度?记者采访了山西师达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魏俊杰。

    魏俊杰律师认为,互联网的普及不仅给人们发表言论提供了宽阔的空间,也给谣言的传播创造了有利媒介。但人们在虚拟空间中发表言论若是触及法律,也应与现实生活中一样,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网民应该加强法律意识,对自身言论负责。政府也要加强对网络、网民、网络经营者的管理,从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网络谣言的制作和传播会面临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三重法律责任。一是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他人名誉权,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二是行政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三是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构成犯罪的要依据《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上发言也必须遵纪守法,应该有起码的“底线”。27岁的法学硕士宋乔表示:在‘人人皆媒体’的年代,应不断完善和健全网络立法的细则,依法依规引导、监督网络媒体健康经营。谣言应该在法律面前终结,造谣的人必须受到法律严惩,传谣的人至少也应该受到良心的谴责。”

    谣言止于智者,市民们应该对网络上传播的消息始终保留三分质疑,否则就会轻而易举地变成网络暴力的“从犯”。

    作为网络媒介,对谣言要自觉地进行抵制,不要为其推波助澜;监管部门也应及时公布典型谣言案例,揭露其背后的阴暗与卑劣,让大众看清造谣者的“真面目”,使谣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记者 李静 弓佩玉 杨杰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