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临汾,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2016-09-19 10:20:5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核心提示:

  若干年前,有人戏言“临汾就是一个大乡镇”,暗喻临汾城脏乱差、灰头土脸。

  十年前,有湖北读者致信本报编辑部,直言“临汾城里十大怪”,从爱护的角度说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需要改进的诸多方面。

  十年过去了,临汾还是一个大乡镇吗?答案早已揭晓:临汾酣畅淋漓地摘掉了“大乡镇”的帽子,且在建设美丽、舒适、宜居的城市进程中阔步向前。

  变迁 北京老知青想要再安家

  中秋前夕,张先生、夏女士夫妇来到临汾,二人走出临汾西站同开车接站的外甥会合。汽车在宽阔的道路上平稳前行,掠过一座座高楼,驶过一家家商铺,两位老人的眼睛不够用了,这是临汾吗?和12年前完全不一样了,变化太大了,让人难以置信。”

  让两位老人难以置信的还在后头,他们想看看记忆中的低矮平房,想找找印象中的狭窄巷陌,然而,事实让二老“大失所望”,那些平房、巷陌早已被新建的高楼大厦取代。二老直言:现在的临汾真美,美到让人想不到。”

  张先生、夏女士1968年上山下乡插队来到临汾,张先生1971年返京后两人结婚,夏女士进入临汾一家大型厂矿工作,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返京,她在临汾生活了15年之久。期间,他们得到了插队所在村子李先生的关心与照顾,此后,两家人一直当亲戚相处。

  2004年,张先生、夏女士来到临汾,那时的临汾和他们记忆中的临汾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今年的中秋之行,临汾城的变化更是让二老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么宽的路,这么好的楼,这么多的树,花果城真是名不虚传。”

  看到今天临汾的嬗变,两位老人心里有一个宏大计划——卖掉北京的房子,来临汾安家落户。不知这个计划是否实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临汾已经深深地吸引了两位老人。

  故园 远方游子找不到回家的路

  临汾的变化让北京的两位老人难以置信,同样也让一位武汉的中年男子找不到回家的路。

  李飞今年50岁,1983年前往武汉求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且在当地结婚生子,基本上每年春节都回临探望父母。而每每驾车回来,总要和家人在电话里沟通数次,车子已到什么位置,下一步该如何行驶,不找到回家的大路,他根本不敢走近道。

  今年5月,李飞回临探望父母,第二天他要看看鼓楼,临出门,母亲开玩笑说:注意记路,别走丢了。”李飞要看看今天的鼓楼,还要找找儿时玩耍的那些地方,结果让他有得有失:鼓楼还在那里高高耸立,但那些儿时玩耍的地方早已被商场、民居所取代。他深有感触地说:今天的临汾和17岁时的记忆完全是两回事儿,现在的临汾真是一年一个样儿。”

  和李飞有同感的还有黑龙江大庆的王女士和她的女儿。1975年,王女士一家从临汾返回原籍大庆,40年间,王女士一家曾数次来临,每次都真切地感觉到第二故乡的巨大变化。去年8月,王女士母女来临再次看望老邻居,大家结伴走外环、看城区,直到重返原来的家属院,母女俩这才有了印象,临汾已经不是过去的临汾了,整出了一座新城。”

  公园 耄耋老人“显摆”朋友圈

  汾河公园、廉政广场、涝洰河公园、古城公园、尧都公园……这些游乐场所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纳凉观光的好去处,更是临汾公共设施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原来一座城市只有一座公园的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两年来,耄耋老人许先生和老伴经常到汾河公园休闲聊天,因腿脚不灵便,他始终没有乘坐过公园的游览车。8月中旬的一天,在家人的极力劝说下,他第一次乘坐游览车领略了公园风光。25分钟后,老人下了游览车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真不错,下次来还要坐。”他不无夸张地说:这比北京的公园还要好。”

  9月初的一天,李老太和老伴在儿子、儿媳的陪护下来到涝洰河公园,正好赶上音乐喷泉喷放,虽是白天看不见夜色下的美妙,但那时而如长袖善舞,时而如杨柳摇曳的喷泉,还是吸引了李老太一家人。美妙的音乐、飘曳的水流,让李老太乐不思蜀。

  她拿出手机拍照、拍视频,还发到家族圈里“显摆”一番,并感叹“真美呀!看看咱临汾的音乐喷泉。”

  城改“临汾特色”彰显厚重历史

  经过半年多的紧张施工,鼓楼南北街拓宽改造工程计入冲刺阶段,母亲街”的靓丽容颜一点一滴地展现在440万平阳父老面前。

  9月2日,星期五。记者从尧庙三岔口步行至向阳路十字口,感受“母亲街”的蜕变。大道通衢一扫狭窄路面,街景改造荡涤灰头土脸,景观绿化令人赏心悦目,文化上墙凸显临汾特色,智能路灯点亮尧都夜空……蜕变,一幕幕印入眼帘。这一来回,累了腿脚,爽了心情。

  旧城改造,一道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难题。在鼓楼南北街拓宽改造工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领导和尧都区领导多次深入施工现场,指导工程建设;工程指挥部成员每天现场巡查,严把工程质量关;广大建设者斗寒风、顶酷暑,昼夜辛勤加紧施工;为数众多的沿街住户、商家,舍小家顾大家,积极配合拆迁工作……这一切都为工程的稳步推进、顺利完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具有浓郁临汾地方特色的文化墙建设,彰显平阳厚重历史;四龙壁”修复,再现尧都灿烂文化;11座高标准公厕沿7公里道路一字排开,在全国首屈一指;随处可见的绿化景观、小型广场,还有古色古香的仿古墙,重塑花果城雄风……这一切让临汾在旧城改造中,独具“临汾特色”。

  临汾 我的故乡我的城

  美丽的临汾我的家,蓝天丽日遍地花。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高楼耸立、高铁穿梭,高速畅通、立交横跨,医院展新姿、客运露新颜,蓝天正浓、丽日更艳,帝尧古都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一棵大槐树,一曲“玉堂春”;一横汾河长,一竖字铿锵;一画壮壶口,一撇龙纹上;一勾龙祠水,一点花果香……“大乡镇”的帽子,临汾人民早已酣畅淋漓地摘下来了,昔日灰头土脸、破旧不堪的旧面貌,如今已是绿阴满城、山清水秀的新芳颜。

  大美临汾我的家,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这是一座正在积蓄力量向更高目标迈进的活力之城。

  记者 彭晓峰 记者 苏亚兵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