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郭小平:12年艰辛为艾滋患儿搭建温暖避难所

2017-02-08 22:29:4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核心提示

  瘦弱的孩子需要关爱

  这间病房改成的教室

  是温暖的避难所

  你用十二年艰辛

  呵护孩子也融化人心

  郭校长

  你是风雨中张开羽翼的强者

  临汾新闻网讯 (记者 张莹超)在临汾城东县底镇东里村有一所特殊的学校——红丝带学校,这里生活着33个年龄不同的孩子,因为感染艾滋病,他们失去了父母、亲人,也因为携带艾滋病毒,他们在误解和歧视中被迫离开家乡,来到红丝带学校接受教育。

  因为学校的特殊性,这所学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这所学校的创始人是郭小平,他也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

  为艾滋病孩子办学校,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在争议中,靠着一腔热血,以及对感染艾滋病孩子不离不弃的信念,郭小平用自己瘦弱的身躯为这些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他因此被评为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

  满怀爱心 办起红丝带学校

  走进郭小平的办公室,这并不像一个校长的办公室,陈列摆设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家庭客厅,略显陈旧的沙发、摆满书籍的书架,墙上挂着一幅“大象无形”的装裱字画和学生们绘制的图画。

  “我没学过教育,说是校长,其实就是孩子们的亲人和家长。”在郭小平心中,他从没把自己当作校长。

  说是办公室,其实就是他和孩子们相互守候的家,你见过谁家的客厅还摆办公桌?”采访间隙,不时有学生来到他的办公室,围在他的身边撒娇玩耍。

  身体略显瘦弱的郭小平,时刻都保持着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郭小平干工作有一股子拼劲,既然干就要干好。

  “现在学校正规了,刚开始就是一个爱心小课堂。”郭小平说,在2003年非典肆虐时期,他担任临汾市传染病医院院长,当时医院在东里村设立了一个非典隔离病区。非典过后,隔离病区闲置了下来。因当时医院里有几名艾滋病患者正在接受治疗,郭小平便将这个隔离区设成了艾滋病区,起名叫“绿色港湾”。

  2004年,郭小平发现,病区里的几名患儿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但因为身体虚弱,时常发生肺部感染等疾病,需要随时住院治疗。

  “人们都不愿意接近甚至歧视这些艾滋病患儿,这给孩子们的心理造成了严重影响,许多艾滋病患儿不得不离开校园。”郭小平介绍,在为这些孩子们治疗的同时,他便决定开个小课堂,让孩子们能学习知识。

  因为当时条件有限,郭小平就把一间病房当作教室,一块黑板、四张桌子——一个再简陋不过的教室形成了。没有专门的老师,病区的医护人员来当老师,教材都是医护人员自家孩子的课本,不用备课,想到什么就教什么。”。

  “当时这些孩子很开心,拔掉输液针头后,就像小鸟一样飞进教室,和正常孩子一样。”郭小平回忆,当时的想法就是,这些孩子不能到正规的学校上学,但也不能成为文盲,就决定教他们认字。

  条件虽然简陋,但看到孩子们学习的那股认真劲儿,郭小平和医护人员十分欣慰,也很开心。

  随着入院艾滋病感染儿童的增多,2006年,郭小平又多方筹资建立了全国首家“红丝带小学”,招聘了专业的老师。

  谈起当时的经历,郭小平感慨万千,当时说是学校,其实就是自己起了个名,没有手续,仅仅是一个称呼而已。”渐渐地,这所特殊的小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省、市相关部门领导多次来看望慰问住院治疗的患者和孩子们,学校也建起了综合教学楼,治疗条件和教学条件都大为改观,但孩子们没有学籍,不能参加升学考试,将来没有毕业证,这是郭小平最大的心事儿。

  2011年11月18日,世卫组织“抗击结核病和艾滋病亲善大使”彭丽媛专程来到红丝带学校,和孩子们共进午餐。彭丽媛的到访,大大推进了学校“转正”的速度,同年12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纳入国民教育系列。6年的坚持,“红丝带学校”身份终于合法化,郭小平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

  全心投入 为艾滋病患儿铺就人生路

  多年来,郭小平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红丝带学校,对这些孩子,他操碎了心。

  “别人说我有社会责任感,其实有啥社会责任呀,我和孩子们在一起这么多年了,他们就是我的孩子。你养活自己的孩子,那能叫社会责任感?说实话,那也就是个‘情’字。”面对众多媒体的采访,郭小平不止一次说这样的话,在他的心里,他和这些孩子们已经产生了浓浓的感情和亲情,再难再苦,他认为自己说什么也得坚持下去。

  刘丽萍是红丝带学校的一名生活老师,也是一名艾滋病感染者,她见证了学校多年的发展和变化。

  “学校大部分孩子是孤儿,如果没有学校,这些孩子可能会自生自灭,学校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生活,更给了他们生命和希望。”刘丽萍说。

  来自四川的坤坤,因为感染艾滋病,受到村民的联名驱赶,无奈之下,坤坤的爷爷只好将他送到了红丝带学校。“2015年,坤坤刚来时,状况十分不好,因为从小受到歧视,和正常孩子完全不一样。”郭小平说,因为坤坤从小没人管,没有安全感,生活习惯很不好,不仅不会说完整的话,还害怕见陌生人,经常藏食物,一个人躲在别的地方,这让他们很头疼。

  “孩子既然来了,咱就得负责,这并不是孩子的错,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让他从小尝尽了苦难和孤独。”郭小平说,针对坤坤的实际情况,他和老师们制定了具体措施,他们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决定用真情来感化他。

  慢慢地,坤坤的心锁解开了,坏习惯也少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他不仅接受了正规的药物治疗,还可以接受教育。两年时间,在郭小平的努力下,坤坤彻底变了,不再是那个见人就躲的孩子,可以和人流畅地交流,还爱笑、爱玩、爱闹了。

  让郭小平最为感动的是,有次他带坤坤去北京参加会议,他和坤坤住一间房,睡到半夜他突然被惊醒了,原来他的被子掉到了地上,懂事的坤坤正捡起被子给他重新盖好。坤坤这个小小的举动,让郭小平感动不已,他顿时双眼含泪,将坤坤紧紧地抱在怀里。

  为了让全社会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郭小平发起了“5·26反歧视午餐日”,通过与艾滋病感染者共进午餐的形式,呼吁全社会关爱艾滋病感染者,打造一个没有歧视的社会环境。

  没人会盼着学校倒闭,但是郭小平却是个例外,现在学校越办越好,我却希望尽快倒闭,这样全社会就没有歧视,被感染艾滋病的孩子们就能回归正常教育。”说这话时,郭小平有些哽咽,多年的经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清楚。

  “这些年来,这些孩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爱,他们能健康快乐成长,也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为了能让孩子们感恩社会,他还经常发起一些爱心活动,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等我长大了,要像郭伯伯一样,回报社会,尽自己的力量,服务更多人。”受郭小平的感染,孩子们都心存感恩。

  如今,郭小平已经卸任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原临汾市传染病医院)一职,全身心投入到红丝带学校的工作。目前,学校有33名学生,其中16名学生今年将参加高考。在郭小平的心中,这些孩子的前途和未来依旧是他最大的牵挂。

  “和这些孩子们都有感情了,他们以后的路还很长,只要我有能力,就要让他们考大学,以后可以自食其力,做对社会有用的人。”郭小平说,为了这些孩子,为了这个群体,他都会坚持做下去,因为这是他的职责,再难再苦也不会放弃。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