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花开竞芬芳
——我市妇联工作发展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她们,用勤劳、汗水书写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彩人生;她们,用智慧、拼搏毅然撑起了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半边天”。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伴随着扑面而来的春风,“三八”妇女节如期而至。一年来,我市各级妇联组织始终牢牢把握时代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市广大妇女正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诠释着“新时代、新女性、新风采、新作为”。
深挖特色 打造临汾品牌
2016年,我市命名了全省首家“巾帼双创示范基地”,基地依托文化公司、小微电商孵化中心、淘宝馆等资源,搭建妇女文创、电商及信息化领域创业服务平台。以兼职副主席和女企业家为首的妇女创业公益项目团队,通过开展培训、实训和企业沙龙等活动,为女性创业就业提供创业教育和实战引导。女企业家协会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活动,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开展创业实践,帮助创业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成为行业带头人和女能人。目前,基地已入驻妇女文创企业20家、女创客30人。
打造临汾家政服务品牌。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举办“巧娘、绣娘、厨娘”及其他各类培训311期,培训妇女2.8万余人;承办全国妇联妇女手工编织骨干山西培训班,受到全国妇联、省妇联好评。全市近千名妇女跨入种养加产业大户行列,带动近万名妇女就业。实施“巾帼家政培训工程”,打造“临汾保姆”品牌。突出劳务输出,与知名公司签约合作,畅通妇女就业劳务输出渠道,打造具有临汾特色的家政品牌。
发挥优势 助力巾帼脱贫
“从北京回到临汾再创业,是我的最终目标,作为一个企业家,我更愿意把自己所积累的财富和经验用于建设自己的家乡。”侯马张少村村民王芳,放弃了自己在大城市正风生水起的生意,回村创办了芳草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生态种植养殖为主要经营项目,解决了村里300多农民的就业难题,成为当地人眼中的巾帼“脱贫之星”,并以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
“巾帼脱贫行动是妇联参与精准扶贫的着力点,调动了贫困妇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自我发展能力,彰显了党建带妇建的新成效。”市妇联主席杨玉果介绍,近年来,我市大批女农民工返乡创业成功,辐射带动5000余名贫困妇女实现就业。
2016年,市妇联开展万名执委结对帮扶,充分利用妇联改革后“万名执委”人才资源,组织开展“一对一”结对脱贫活动,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扶贫优势产业。开展巾帼脱贫、巾帼家政等示范基地的创建活动,为我市古县俏春姑手工艺制作协会和隰县果业合作社成功申报了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依托现有各类产业园区,整合创建了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实现农民工就近就业。
为深入关爱贫困妇女儿童,市妇联为7万余名农村妇女进行了“两癌”免费检查,为132名“两癌”贫困妇女争取救助金132万元,为22名特困妇女儿童申请救助金6.6万元。在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实施上,累计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1151笔7305.9万元,累计财政贴息326.7422万元。
立德树人 优化社会风气
2016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家住洪洞县城内东狱巷的郭世玉一家被授予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郭世玉一家的事迹在平阳大地广为流传,成为全市家庭学习的榜样。
去年以来,市妇联深化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组织专题活动141次,参与“晒、议、讲、展、秀”活动的群众达5万人次,晒出家庭照片近万张,举办家风家训巡讲、展示、评议237次,在全市形成了寻找、争创、学习“最美家庭”的社会新风尚。
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上,我市把“立德树人”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突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专家、亲子导师深入全市基层一线,举办了家庭教育“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巡回讲座53场,受益家长达7000余名;成立亲子读书会25个,举办读书会500余期,吸引5万余名家长参与微信群互动;创建了省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示范基地,在全市19个县(市、区)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
围绕家庭建设,不断拓展“女性文化学堂”内涵。以市直机关妇委会为单位,组织市委和市政府机关女干部及部分领导干部家属参观了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观看警示教育片,发出了以“培育、践行、传承清廉家风,做‘最美家庭’的引领者、守护者、建设者”的倡议书千余份。在全市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家风”巡讲活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为主,细细讲述平凡奉献的故事。全市共举办故事会635场次,征集到好家风好家训914条,22万余人参加了故事会活动。
记者 杨琦 实习生 郭毅红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