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民生工作:把人民福祉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2017-03-13 09:04:3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民”歌嘹亮,唱响时代发展强音

——我市民生改善工作综述

  临汾新闻网讯 “要把人民福祉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体现在工作上、落实在行动上,让全市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2016年,我市继续将民生改善作为全市的重头工作紧抓不放,一个个民生工程、一项项惠民之举、一件件民生实事……这一年,“民”歌嘹亮,唱响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音。

  教育优先育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让孩子开心、家长放心、社会认可,2016年我市紧紧围绕“夯基础,提质量,强管理,抓队伍,树形象,创佳绩”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切实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促进了我市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2016年,全市高考报名39667人,达二批本科B类以上16535人,比2015年增加346人。达线率42.87%,比2015年提升1.2个百分点……这是2016年,全市教育系统的一份“成绩单”,教学成绩的连年攀升得益于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为全面提高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我市以“三优”活动为载体加强教研队伍建设,选聘优秀教师充实教研队伍,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全市共推选课堂实录42906节,推优946节,进一步引深和巩固“三名”(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创建成果。

  如何实现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进一步助推教育事业的发展?2016年,我市加快推进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对所有登记在册的公办、民办幼儿园进行了年检,有效督促各级各类幼儿园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办园条件、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办园质量。为加快发展优质高中教育,我市组织人员重点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和县级职教中心未经省验收合格的县职业中学共21所学校进行了清查,促进了临汾市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办学行为的规范,进一步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

  医疗惠民在路上

  医疗卫生事业关乎民生福祉,是服务群众最直接、最贴近、最广泛的重要窗口和桥梁,也是每一个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去年以来,全市卫生系统坚持以“让群众满意”为宗旨,在医疗服务、医患关系、服务民生等方面不折不扣地落实医改政策,扎实推进各项重点改革,成效显著。

  我市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起步早、效果好。2016年,我市在巩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围绕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并组织各县(市、区)对本辖区内医改工作各项指标进行客观自评,全部达到国家、省定标准。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我市大力开展对口支援,省、市三级医院与县级受援医院结成了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协作关系,全市有25个受援的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分别与省、市三级甲等支援医院签订了《对口支援工作协议书》。通过一年来的帮扶,我市所有县级综合医院均达到了二甲以上水平,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同时,我市以三级医院为重点,健全转诊工作机构,完善双向转诊程序,规范引导患者下移,形成了相对稳定、紧密衔接的双向转诊渠道。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新格局。

  除此之外,我市还扎实做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妇幼项目工作,在临汾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成立了新生儿救治 中心,在临汾市人民医院、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成立了临汾市危重孕产妇急救中心,进一步完善我市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体系。

  就业渠道多元化

  2016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51258人;创业就业1124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938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929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50771人……在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下,我市将就业创业援助工程作为市政府“六大惠民工程”之一,全方位落实就业扶持措施,积极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统筹开发就业援助项目,加大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力度。

  高校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三个重点群体的就业创业工作,是全市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6年,我市组织开展了“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就业服务进校园”等一系列人才交流、招聘和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共举办各种类型人才交流活动88场(次),累计参加招聘企业1348家,提供就业岗位约4.8万个,参加招聘的约6.93万余人次,签订就业意向约1.43万人(次)。通过加强公益性岗位、基层公共服务岗位开发管理、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人员就业。

  群众文化新内涵

  “大美临汾”群众文化基层行活动继续开展,文艺工作者和文化志愿者们走进社区、农村、工地、学校演出30余场,全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35532场,寄宿制学校放映3852场……2016年,多种多样活动的成功举办极大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百姓幸福生活增添了新的内涵。

  这一年,围绕文化强市目标,我市加快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市图书馆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完成90%,市奥体中心体育场项目完成了初步设计的招标工作,市文化中心(城市文化综合体)建设项目完善了概念性设计方案,市戏剧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一期工程主体完工,蒲剧院综合排练大楼投入使用,临汾市体育场改造项目和临汾大礼堂修缮项目均已完工。

  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我市把核心价值融入文化载体,开展了纪念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文体活动。并结合传统节假日,市、县两级分别举办了春节、元宵节系列文化活动、广场消夏月活动和“强健体魄、阳光生活、共享青运”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同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第11个文化遗产日为契机,组织了非遗宣传系列活动,集中展示了我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近年来所取得的保护成果,木版年画、面塑、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学校,绣球、剪纸、皮影等非遗产品走进大槐树、尧庙、云丘山等旅游景区,市场反响良好,初步效果已经显现。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新的一年,新的征程。2017年,我市将继续把民生改善放在发展首位,全面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医疗、文化等问题,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