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近期,公共自行车一直是市民热议的话题。自去年冬天市区公共自行车运营中心投入运营以来,首批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也让我市在城市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上更进一步。然而,短短几个月过后,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4000余辆公共自行车中,竟然出现了百分之五的高损坏率,这不得不让人咋舌:损坏单车谁之过?
数据 百分之五的损坏率
3月27日,记者从市区公共自行车运营中心了解到,第一期投放建设工程完成后,目前共有4000余辆公共自行车投入运营,截至3月25日,该运营中心已经修复了200余辆损坏的公共自行车。
“确实让人感到无奈,几乎每天都有自行车因为各种损坏情况被送进修理车间,要知道这些自行车投入使用的时间还不到半年。”运营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被损坏的公共自行车中,大多数是车座丢失、车座损坏,排在第二位的是车体划痕,还有脚蹬损坏、车胎损坏等情况。
据了解,市区公共自行车采用轴转驱动,车体没有传输链条等零件,所以,一般来讲这些自行车的使用寿命和耐损力很高,只要不存在人为原因,几乎不会损坏。
“我们注意到,这200辆损坏的自行车中,很多车座是人为卸下来带走了,这其实就是偷取行为,还有一些是人为用小刀划破车座上的皮革,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经常在监控录像中看到有人偷取或损坏车座,苦于人力不足,只能干着急没办法。
目睹 “他用小刀划车座”
市民刘女士在迎春北街曾亲眼目睹了一件人为损坏公共自行车的事。“那是2月25日10时左右,我看到一个年轻人坐在公共自行车上,一开始以为他要骑自行车,可过了很长时间,那个年轻人也没有取车。”刘女士说,随后,她就看到那个年轻人从口袋中取出一个折叠刀,扎在自行车车座上,然后还来回拉扯,直到把车座上的皮革彻底撕开才罢休。
“公共自行车投入运营,方便了我们的出行,但一些人总是损坏车辆,太不道德了。”刘女士说,她家的超市就开在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旁边,经常看到一些学生上下学时,骑在自行车上打闹玩耍,把自行车弄得脏兮兮的。
据了解,市区公共自行车的人为损坏遭遇,令广大市民心痛不已,大家强烈谴责一些人的不文明、不道德行为。
行动 加大监管关键靠自觉
针对市区公共自行车的高损坏率,该运营中心及城市客运管理处采取了一些办法,确保公共自行车不再“受伤”。
“我们将加大监管力度,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将监控拍摄的所有损坏公共自行车的视频证据都保留下来,然后通过法律程序,采取维权行动。”城市客运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表示,加大监管力度,只是一种手段,要想真正维护好公共自行车,还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针对运营中心发出的爱护公共自行车倡议,我市一些大中院校学生、志愿者和社会公益组织纷纷响应。“前不久,我们就迎来了临汾晚报小记者团的孩子们,活动中,我们为小记者播放了一些人为损坏公共自行车的视频资料,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对公共自行车的公益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都表示从自己做起,爱护公共自行车。”城市客运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说。
评论:莫让“不道德”毁掉便利
市区公共自行车作为我市城市绿色公共交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从投入运营之初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这项工程的进展,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公共自行车的数量,已经从最初的1000辆发展到现在的4000余辆,其服务网点遍布市区的大街小巷。
市区公共自行车方便了市民出行,解决了大家在出行中“最后一步”的问题,市民获得了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和便捷的服务,但总有一些不道德的人,人为损坏这些自行车,也毁掉了大家的方便。
这绝不是一辆自行车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个社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那些尚未成年的学生,为何喜欢在公共自行车上玩耍打闹?作为学校,是否教育过学生要懂得爱护公物?那些成年人为什 么要偷取公共自行车的车座?为什么要损坏公共自行车的零件?这些行为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公共”理念没有深入人心,在很多人心中,这些自行车就是“无主”物件,是可以随时支配的免费资源,无论怎么使用,还是损坏偷取,自己并没有任何损失,哪怕是触犯法律,也依然我行我素,满不在乎。
公共自行车遭遇人为损坏,令人心痛。这种现象背后,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义务,更意味着道德。一辆公共自行车被使用后的完好程度,直接体现出使用者的素质与道德。
在交通资源日渐“公共”化的当下,作为使用者一定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出重拳打乱象,莫让那些“不道德”毁掉大家的方便。
记者 杨全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