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春草初露,大地泛青。在安泽县马壁乡郎寨村,记者初次见到王增华时,皮肤黝黑的他有一种庄稼汉的淳朴、善良。郎寨村党支部书记郭连才对记者说:“去年我们村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这多亏了我们村里的‘第一书记’王增华。”
王增华,市检察院警务处副处长,2015年8月份被派到郎寨村担任“第一书记”。到村后,他以村为家,踏踏实实为村里办实事,尽心竭力为村民谋富路,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践行了“第一书记”的责任和担当。
把家从城市搬到山村的“执着者”
2015年8月18日,王增华驱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来到依山傍水的郎寨村。踏进村子以后,王增华走田间、访农户、深入与“两委”班子交流,他了解到,郎寨村基础设施落后、群众增收渠道少,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党组织凝聚力不强、基层组织服务群众功能弱化……
面对困难,作为经历16年军旅生涯的退伍军人,生命中没有“退缩”二字。他深刻地意识到,要想彻底改变小山村的落后面貌,必须把根深深地扎进这片热土。
最初,村干部和群众都认为驻村“第一书记”在村里“驻”不长,转一转就可能打道回府了,就让他临时住在村委会。谁知,他一住就是一个多月,星期天都不回家。可是村委会刚刚建成不久,墙壁潮湿,刚住了几天王增华感到左臂麻木,不能动弹,他只好到临汾就医,检查结果是因为身体湿气太重引起颈椎增生,造成左臂麻木。妻子劝他治好病再上山,可他心里惦记着“第一书记”的职责,他耐心地做妻子工作,“如果你不放心我的身体,你就陪我一起去村里住”,就这样他带着妻子一起来到了郎寨村。
为了长期驻村,他选择两孔无人居住的土窑洞,自掏腰包修葺一新就成了他们的温馨小屋。王增华夫妇待人和蔼,很快就和村民们打成一片。村民看到王增华把家安到了这里,心里的隔阂一下子就消除了。
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农村的“城里人”
人生经历丰富的王增华,深深知道,要让群众从心底真正认可,必须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在走访中,他了解到西里自然村由于地质条件因素,一直以来,部分村民喝不到自来水,王增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解决村民喝井水且水质不达标的问题,他多方奔走,积极与本单位、县水利局等相关部门协商,共筹措资金10万元,重整规划建设该村自来水水源地,维修改造全村自来水管网,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1000多人全部用上了放心水、安全水。喝到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村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他为了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维修了村里主要通道内的2座危险桥涵,铺设了2000米砂石路;
他心系学子,先后为郎寨村8名考上二本以上的大学生争取到每人3000元的助学资金;
他扶贫助困,筹资3万元对郎寨村生活困难的老党员、五保户和贫困户进行慰问……
把农村当做家来经营的“领头雁”
集体经济要破零,干部思想需要先破零;群众要脱贫致富,干部必须干出样子来。基于郎寨村的情况,王增华和村干部决定,利用废弃的养羊场,发展散养鸡,为集体经济增加收入,给群众增收趟出路子。
万事开头难。2016年4月,为了把羊场改成鸡舍,王增华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铲一铲地清理羊圈,一根一根地建围栏,一身土、一身泥、一身汗……
不会就问,不懂就学,从雏鸡到出栏,他整天泡在鸡场里,成活成品率居然达到了90%以上,硬是从一个检察官变成了“鸡司令”。在他的带动下,许多群众开始养鸡。贫困户王书忠老两口,有养鸡意愿,王增华送他们100只蛋鸡,他现在每天都有30多元的稳定收入。郎寨村滨临水库,钓客游客络绎不绝。王增华在发展乡村旅游,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上动了心思。他把自己居住地简单装修,建起了具有乡村浓郁气息的“忆乡愁”农家乐。吃农家饭,喝荀子酒,用当地的特色风味吸引来八方游客,这种做法,让群众眼前一亮,没想到自己祖祖辈辈守护的山山水水,都是有待开发的绿色宝库。
2016年年底,经过村里初步测算,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比去年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四分之三的贫困户实现脱贫。新年伊始,王增华再报喜讯,郎寨生态发展公司已注册成立,一幅美好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记者 赵京红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