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浪费是一些人身上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
而家住市区博浩源小区33岁的袁女士一家一直秉持着勤俭节约这一优良传统,就连她5岁的女儿都深受影响。
袁女士小时候生活在蒲县农村,条件没有城市好。这个山脚下的农村仅仅只有十几户人家,没有自来水,但屋前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溪。沿着小溪向深山走约二里地,有一个用石头垒砌起来的圆形池子,汩汩地冒着清澈的水,这就是整个村子生活用水的来源。袁女士的父亲每天早上都会挑着两个桶走上几来回将水缸灌满,她就陪着父亲担水。母亲做饭洗碗用水特别节省,用后的水存在一个桶里再去浇灌菜苗。再年长几岁,袁女士深刻感受到父亲担水的辛苦。再后来,很多家户都搬到了黑龙关镇,有了自来水,结束了担水的日子。
袁女士大学毕业后在市里工作,结婚生子住上楼房,但每每使用自来水时,当年父亲担水的背影就出现在她的脑海。她一直教育女儿一定要勤俭节约,尤其是用水。“我一直都跟女儿讲我小时候吃水都是姥爷辛辛苦苦担来的,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有一次,我帮女儿扎辫子,临时找不到喷壶喷水,于是就打开水龙头沾湿梳子给她梳,水龙头也没关。女儿见此情景立即严肃地说,妈妈你一直说要节约用水,可是你刚才就在浪费水呀。女儿的一番话说得我都脸红了,立即向女儿承认了错误。”采访结束后,袁女士还提供了一个节约用水的小妙招,在马桶的水箱里放上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每次冲厕所的用水可以节约500毫升,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记者张甜甜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