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人:骗子多手段 玩“微”要当心

2017-12-25 21:08:3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我是某某部门领导,你单位需要购买消防器械”猜猜我是谁”“用微信伪装身份开启骗骗骗模式”冒充客服人员”等等,层出不穷的电信诈骗手段给很多市民的生活带来困扰。如何在生活中提高警惕,谨防掉入骗子设下的“陷阱”呢?对此,记者近日前往临汾市法律援助中心,请法律工作者为市民介绍防骗妙招。

    “市民识别自己遇到的是不是电信诈骗,必须牢牢抓住‘钱’这个关键字。”山西金贝(临汾)律师事务所律师戴华艳介绍,虽然近年来各类电信诈骗犯罪活动呈多发、高发态势,骗术花样繁多不断更新,但并非分不清、辨不出和躲不过。不管骗子如何花言巧语、如何故弄玄虚,套路最终的落脚点都是钱。

    此外,戴华艳还提到,随着社会发展,电信诈骗的“创新力”也不可小觑。有的犯罪团伙分工明确,使得电信诈骗形成了“一条龙服务”,将诈骗产业链细化,比如:有人冒充银行甚至公检法工作人员等等,其诈骗路数一气呵成,欺骗性和蒙蔽性极大,让人防不胜防。

    “法网恢恢,百密自有一疏”,戴华艳举例说明近期常遇到的一类骗局。她说:骗子常会使用改号软件、冒充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拨打电话实施诈骗,当市民无法确定真伪时,可以选择挂断后再主动拨打相关单位对外公布的电话进行核实。同时,遇到自称司法机关来电时,要谨记‘两不会’,司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要求当事人提供存款账户密码等信息,也不会通过电话要求群众将钱款转入所谓的‘个人安全账户’。”戴华艳还提醒,市民在生活中除了加强事前防范,事后的妥善应对也非常重要。比如留存好网络聊天记录、付款转账凭证以及通话记录详单等证据,并向侦查机关详细陈述被骗的时间、地点、经过,以及对方的电话号码和提供的收款账户,这样才能有利于尽早破案、及时止损。

    记者祁欣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