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把此信息转发10个用户,你的账户会增加100元话费”加她微信,可免费得355元的床品”“早晨一杯凉白开害了多少人”……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玩起了微信。他们常常关注有关养生及免费赠送的信息,有时不加分辨就转发至自己朋友圈,一不留神就成了谣言的“二传手”,不仅可能导致自己权益受损,还会连累家人及微信好友。
【现象一】爱贪小便宜 反而吃大亏
老人们大多经历过苦日子,习惯了精打细算,容易被一些标榜着“送实惠”“免费领取”的信息吸引,从而落入营销陷阱。
“为了帮72岁的老母亲解闷,我特意教她使用微信。没想到,她痴迷于朋友圈发布的各种信息,并经常参与‘免费’送东西的活动。”家住市区尧贤街东盛华庭的常女士道出了自己的烦心事,“东西送到了,邮费却要好几十元,远远高于物品的实际价值。我们劝过母亲好几次,但她不仅听不进去,还经常把这类信息转发给我们,让我们也多多参与。”微信里有些卖家纯粹为了营销而虚构促销信息,但老人们识别能力不强,上套”几率比较大。80岁的退休教师陈老看到朋友圈有人推广“茅台酒理财”项目,瞬间心动不已,并说服几个老伙伴一同订购。而相应的“生财计划”是,在规定时限内按100元/瓶的价格购买43度酱香型500ML茅台酒,两箱起售。以市场价来算,相当于打一折。转手卖给他人,轻轻松松就能赚几千元。
陈老和朋友们不听家人劝阻,有人买了两箱,有人买了四五箱。收到货物一看,大家都傻了眼,他们买得根本不是正宗的贵州茅台酒,而是“长相”相似的傍名牌。本想占点儿小便宜,反而吃了大亏,令陈老和朋友们懊恼不已。但是,朋友圈一旦发布此类“大幅促销”的信息,他们依然会心动。
【现象二】轻信伪科学 养生有误区
人到老年,保健意识越来越强。纵观微信朋友圈,各式各样的“养生知识”转发量最高,老人正在成为“转发大军”的主力成员。由于老人长期赋闲在家,接触社会少,信息来源比较闭塞,容易听风就是雨,从而上了“伪科学”的当。
翻开李凤香老人的朋友圈,全屏皆是《别再乱吃了,公认的第一类致癌物就是它》《七点后吃它,竟可能得心梗脑梗》《杀死癌症的新方法竟然如此简单》等此类文章。自从看了这些文章,她不敢吃海鲜、不再吃蛋黄、晚上不吃主食。
一段时间后,她的身体没有越来越好,反而出现了低血糖等症状。
无独有偶,家住青狮南街的张老也迷上了“微信养生”,听信所谓的偏方和古法,结果越信越“糊涂”。“有人说水果饭前吃好,又有人说水果应当饭后吃;有人说天天喝热柠檬水能治疗多种疾病,可喝了一阵也没见效果;有人说晚上锻炼身体等于慢性自杀,我就再也不敢晚上去锻炼了,可身体素质却越来越差……”对此,张老很无奈,朋友圈里的养生知识还能不能相信?”此外,一些微商喜欢夸大其词,鼓吹自己经销的产品能“治百病”抗恶疾”,再标注一些耸人听闻的内容,外加一些“治愈”的案例,诱使老人花高价购买一些没必要的保健品。
【对策】子女多把关 找好信息源
老人盲听盲信朋友圈流传的一些“知识”,不仅自己积极参与,还乐于与他人分享,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自己及家人、朋友的思想和生活。同时,老人多靠退休金和子女补贴生活,有时落入一些营销陷阱,钱财受到损失不说,精神也备受打击。
“老年人盲目相信微信朋友圈里的养生、理财等‘知识’,与他们所属的人生阶段有关。上了70岁的老人与社会脱轨时间长,长期生活在自己的小群体中,去伪存真的能力不强。再则,子女孙儿各忙各的,容易忽略老人的精神追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赵娜指出,要想让老人摆脱“谣言”,子女们应该多把关,多从老人的内心入手,关注老人的生活和情感需要。
“老人注重养生和理财,但对新事物认知度不够,误以为朋友圈信息不会造假。子女们应该多跟父母沟通,帮父母多关注几个权威媒体的微信公众平台,引导他们多去关注养生之外的话题,多多留意身边的新闻及国内外大事,开拓父母的视野。鼓励父母多多参加户外集体活动,将有意思的照片发布在朋友圈,或通过微信与好友、亲戚多多交流生活感触。”赵娜表示,子女帮父母找好可靠信息源之外,还要教父母查看信息出处,不是可靠信息源且说法太神奇的不要信。
同时,赵娜提醒老人们,要想获取真正的养生知识,最好去参加官方或社区组织的健康讲座。身体若是不舒服,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检查,不要听信“网络偏方”。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