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小时候都是在母亲一拉一推的风箱声中醒来,食物的香味弥漫着整个屋子。”今年43岁的靳云出生于尧都区贾得乡靳家庄村,说起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靳云印象最深的就是灶具变迁。
“还记得儿时的炉子大多连着炕,炉子生火,炕也就跟着热了,但为了节省柴火,炉子只在做饭时才烧。”靳云回忆道,过去烧水做饭,全靠土灶与柴火,每次生火母亲都要忙活半天,土灶里冒出的烟呛得人直咳嗽。“那时的锅多为铁锅,锅厚,柴火少,常常一顿饭还没做好,炉灶眼看着就要熄灭,母亲只好手忙脚乱地再添些柴火,风箱一拉一推的声音虽好听,但丝毫没有给做饭的母亲减轻烦恼……经受了长年累月的烟熏,灶屋屋橼和墙壁乌黑一片。”“1983年,我家盖了新房,炉灶也开始’鸟枪换炮’——风箱变成了插电式鼓风机。”靳云说,到了饭点儿,家家户户炊烟缭绕,厨房里飘出阵阵饭香,我放学一进院子就直奔厨房,母亲总爱在炉台上 烤点馒头片、红薯之类的。馒头片烤得金黄酥脆,红薯软糯香甜,吃起来那叫一个香!”“上世纪90年代,我在外地上学,母亲来信说,家里用上了罐装煤气,轻轻转动燃气灶开关,便可烧水做饭,用完再换一罐就行。再后来,家里又添了电磁炉,母亲还曾多次搬个小凳坐到跟前观察它的工作动态。每每这时,她总会感慨,做饭太省事了……”回忆起这些细节,靳云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7年,煤改气”作为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被大范围推广。尧都区贾得乡靳家庄村很幸运地成为这项惠民政策的试验区,工人挨家挨户在墙上打眼、铺设管道、安装天然气表。母亲在家里的老灶台前转悠了好几天后,不舍地放话:“拆吧……”大约半个月后,一套美观实用的灶具正式入驻厨房。
“就在今年年初,家里通上了天然气。母亲拧开开关,噗’的一声,蓝色的火苗窜了出来,欢快地“舔”着锅底,母亲高兴得合不拢嘴。”靳云说。
记者亢亚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