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一个烧饼温暖一生 农民工大哥你还好吗

2019-04-16 09:51:2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4月9日晚,本网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搜集令”,面向全城征集“临汾感人故事”。曾在临汾工作数年的陈晓军从朋友圈看到这条信息后,满怀感激地向记者讲述了12年前的一桩往事:一个揣在怀里的凉饼子,一个素不相识的农民工大哥,留给他最温暖的回忆。

  2007年9月下旬,原本在河北张家口市工作的陈晓军突然接到调令,总公司命他尽快赶赴山西临汾市,负责开拓晋南市场。这条“喜讯”顿时让陈晓军愁上心头,他苦涩地说:“说是升职,还不如说是‘下放’。事业不顺也就罢了,更令我着急上火的是一向健康的母亲竟在此时生病入院。妻子和我只得兵分两路,她回老家照顾母亲,我带着5岁的儿子前往临汾。”

  俗话说:人倒霉喝口凉水都塞牙。此时此刻,陈晓军对这句话有了切身体会。上任时间正好赶在“国庆黄金周”前夕,卧铺一票难求,他费尽周折才抢到一张硬座票。更没想到,火车上满满当当都是人,他抱着儿子好不容易挤进座位,儿子又嫌车厢里的气味难闻,哭着喊着要下车。一想到还要煎熬十几个小时,他不由得感到一个头两个大,将满腔的怒火与怨气算在“临汾”头上,对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充满了抵触。

  “总算快熬到目的地了,我儿子又不干了,一直嚷嚷饿。我这才反应过来,坐了十几个小时火车,我们竟没有吃一顿正经饭,随身携带的零食早吃完了。都怪我,一心觉得自己受委屈,完全忽略了儿子。”陈晓军懊恼地说,当时,车厢过道上站了许多无座的人,餐车迟迟过不来。由于路途漫长,周围人都拿出了准备好的泡面、酸奶、面包等食品,馋得我儿子直流口水,开始大哭大闹。”

  无奈之下,陈晓军厚着脸皮向周围旅客求援,希望对方能卖给自己一些食物。没想到,他刚一张口,车厢里的气氛就降了下来。有人装作没听见,有人悄悄地把没吃完的零食塞进包里,有人直白地拒绝了。但是,5岁的孩子哪顾得了这么多,眼瞅着填饱肚子的愿望落空了,孩子哭得更凶了。

  对陌生城市的恐惧、对渺茫前途的担忧、对生病母亲的操心同时迸发,陈晓军感到一股气直冲头顶,他克制不住地冲哭闹的儿子发起火来,甚至扬起手想打儿子一巴掌。这时,身旁传来一个声音:孩子不就是饿了吗?有啥好生气的?”

  陈晓军抬头望去,座位旁边正站着一个农民工打扮的中年汉子。他几番欲言又止,最后仿佛下定决心一般,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先是左三层、右三层地打开纸包,接着将纸包里的饼子递到陈晓军父子面前。

  他低着头、压着声音说:“你要是不嫌弃,就拿这个饼子给孩子垫垫肚子吧。”陈晓军连忙推脱,这下中年汉子急了,连忙说:我一共带了3个饼子,路上吃了两个。这个一直装在袋里,又包在报纸里,我碰都没碰,绝对干净。”听完中年男子一席话,陈晓军一边急着解释,一边接过这份好意。

  看着孩子止住了哭声,捧着饼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两个男人也放下心来。陈晓军回忆道:聊天时,我得知那位大哥是临汾人,多年来一直在各地的建筑工地打工。此次,他特意请假回家给女儿过12岁生日。为了省钱,他从老乡处买了几个饼子路上当干粮。事实上,到了临汾火车站,他还得换乘其他交通工具,再耗费三四个小时才能到家。”

  “给我儿子的这个饼子,正是大哥下一段路程的干粮。”陈晓军心头一热,临下车时硬塞给好心大哥100元现金,让他到站后去吃顿“大餐”。可是,陈晓军到达公司安排的住所时才发现,给出去的100元钱居然在孩子的书包里。

  捧着给不出去的100元钱,陈晓军百感交集。正是好心大哥发自内心的小小善举,彻底扭转了陈晓军对临汾的“坏印象”。陈晓军感慨道:“大哥送出的是凉饼子,却让我和儿子心里暖烘烘的。他让我看到了临汾人的特质——热情、好客,让我一下子觉得这是一座有爱的城市。事实果然如此,我在临汾工作的那几年,得到了同事的鼎力相助,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即使我跳槽去了沿海城市工作,但彼此间的往来从未间断。回想我去过的许多地方,临汾是我觉得最有人情味的城市。”

  “好心大哥,你还好吗?”一别12年,萍水相逢的农民工大哥始终令陈晓军念念不忘。说到这儿,陈晓军眼前仿佛浮现出好心大哥憨厚的面容,耳畔依稀响起好心大哥那句朴实的话——“这点儿小事,有啥好谢的。”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