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区停车现状调查分析 出行将更便捷

2019-07-09 08:39:1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新闻背景:

  据了解,我市目前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58.7万辆,年增长率为10%;市区日间动态平峰期机动车保有量约为23万辆,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根据停车研究数据显示,城市总体停车泊位应该在机动车拥有量的1.2倍较为合理,由此计算,临汾市区需要机动车停车泊位27.6万个左右,而事实上,现状泊位数全部相加也还不到实际需求的四分之一。

  “节假日还好,不怕耽误时间,可现在每天上下班都要‘打游击’,上班单位找,下班小区附近找,有时候半个小时也找不见一个停车位。”

  去年下半年,市民徐女士买了辆新车,没过几天,喜悦便化作了烦恼——小区里配建的车位早已卖光,上班的单位也车位有限,路侧停车还时常“满员”,找不到车位成了家常便饭。

  停车难,不仅仅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社会加速到来,像临汾这样的中小城市,“车停哪儿”也成了困扰许多有车族的麻烦事。

  调节供需矛盾,缓解停车压力

  停车难的背后,最直接的原因在于车位供给不足。要健全停车场、解决停车难,首先就得搞清供需现状,估算出缺口规模。

  一般而言,城市车位的需求与机动车保有量直接相关。一辆车,既需要满足长时间停放需求的相对固定车位,即基本车位,也需要满足出行中临时停放需求的停车位,即出行车位,二者相加,即为车位总需求。

  寸土寸金的城市里,应该拿出多少空间用来停车?2015年9月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提出,规划人口规模大于50万人的城市,停车位供给总量宜控制在机动车保有量的1.1—1.3倍之间。目前临汾市区的机动车保有量在23万辆左右,照此推算,理想的停车位数量应在27.6万个左右。

  那么,我市现在有多少停车位?过去,业界普遍认为,我国城市中车辆车位比大致为1∶0.5,但是一些城市发布的数据令人吃惊,就拿临汾市区来说,停车需求与停车位比例应为1∶1,但实际只有4∶1,缺口达20.7万个,致使停车供需矛盾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城市发布的车位统计数据,仅涵盖了已经备案的停车位,并未纳入大量非经营性车位。市民感觉停车难,问题主要出在车位供给的结构失衡上——市区外围、新建城区、部分机关单位、封闭大院中闲置了许多车位和空地,但老旧小区、城市中心地带却车满为患、一位难求。

  长期从事交通报道的媒体记者小李说:“针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是否可以考虑通过城区环境综合整治等行动,认真排摸闲置地块,规划改建为公园绿化和地面停车场。通过变‘闲’为宝来增加停车位?”

  针对这一问题,我市早有动作。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加强市区静态交通规范管理,有效推进交通秩序治乱保畅,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市交警支队已经通过对各相关道路的交通调研,根据目前停车需求、交通状况及道路条件,综合确定第一批共设置道路临时停车泊位6397个。第一批道路临时停车泊位共分为两类,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影响较大、交通流量大需限制车辆停放的路段为一类地段;一类地段以外的为二类地段。

  “虽然有些举措仅仅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但是随着临时车位的逐步增加,可以明显感到车位比以前好找了。只要有关部门将这项工作长久抓好,相信今后市民停车会更方便。”徐女士说。

  既要科学供给,又要规范管理

  住建部在《城市停车设施建设指南》中提出,停车供应体系应当按照“适度满足基本车位,从紧控制出行车位”的原则来打造,城市中心区更是要控制停车泊位规模、放宽停车价格管制,从而发挥以静制动、疏解交通的目的。

  我市交通和住建部门有关负责人一致认为,相较于限行、限购等强制性措施,对作为静态交通设施的停车场加强管理,是一个理性的交通调节手段。

  一些专家同时也表示,合理的停车需求应当尽量满足,停车场的供给应当有序扩大,但从城市发展、管理交通的角度来看,建设也不能无节制。解决停车难问题,既要在建设上科学供给,又要在管理上规范秩序,真正做到“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

  “以往遇到停车就发愁,经常一停车就会有人冒出来收费,少则5元,多则15元,也不清楚有没有相关部门的许可,但不停哪有其他办法?身边很多朋友都吃过这样的亏。”说起前些年在市区停车,市民刘先生仍然记忆犹新。

  针对乱收费、乱停车等问题,不少市民呼吁,解决停车难,不仅要在建设上下功夫、扩大供给,还要在管理上下功夫、规范秩序,二者缺一不可。我市有关部门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大力治理停车乱象,配合打击“黑停车场”、乱收费等措施,借助电子信息化技术手段等来规范停车收费,并且通过严格执法提高违停成本,真正做到“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

  “经过近两年的几轮专项整治,现在回过头来看,市里停车乱收费现象得到有效管控,使停车收费更趋市场化、规范化、合理化。和很多朋友一样,我也在想,今后我市能不能也加大非机动车占道违停的整治力度,因为解决停车难题毕竟也是一项综合工程。”与整治前的停车环境进行对比,刘先生对我市解决市区停车难问题的一系列举措表示理解和肯定,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期待。

  打造“停车利器”,综合施策治理

  “人把车停到入口处,车库可自动完成停车,整个车库占地仅百余平方米。”就在近日,一位立体停车企业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远的将来,地上、地下停车库和机械式停车库等集约化的停车设施,有望成为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的“利器”,这些设施在一些城市已经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2018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出台我市停车位管理办法,建设立体停车设施10座。为解决停车难问题,市政府已就市区建设立体停车场问题召开了协调推进会,经过前期评估、踏勘等一系列工作,最终筛选了10处建设场地,分别为市政府门前西侧、解放路体育街口、工贸大楼南侧、红卫路小沧浪空地、体育南街万佳福停车场、五一路新居源家具中心广场东西两侧、信合路银河超市西侧空地、郭家庄十字西北角空地、平阳北街铁路医院北侧。

  “作为牵头单位,支队将会同规划、国土及尧都区政府等成立专门小组,各司其职,加强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工作落地见效,高质量打造精品工程。”市交警支队有关负责人表示。

  “立体停车位可以很大程度解决市民停车难题,但是,我们是不是也要谨防其他城市出现的立体停车楼入位难、收费高,热过之后遭冷眼的现象发生,以免造成投资损失。”在出租车上,司机小王随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担心。

  其实,立体停车设备仅仅是“硬件”,伴随立体车库设计建造提上日程,还有不少停车“软件”正在各大城市悄悄推广开来。利用错时共享提高车位利用效率,就日渐成为市民24小时解决停车难题的又一“利器”。

  “有时回家晚了,绕半天也找不到车位,只好冒着贴条的风险随便一停,第二天一早赶紧挪开。”市民张先生所住小区,是临汾市区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居民区,当时的小区基本没有停车位规划,聊起晚上在小区附近停车颇显无奈。

  走访在市区的大小停车场,特别是到了晚上,不少停车场一边空空荡荡的,另一边满满当当的,公共场所与居住地之间的停车位常出现明显的“冷热不均”。

  其实,公共建筑车位夜间闲置率极高,可供使用的潜力很大。在国内一线城市,已经依靠信息化的手段,使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

  办法总比困难多,虽然当下市民停车入位还是时不时遇到“慢、阻、梗”等问题,但一波波相应举措的抓紧落实,使广大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在这种不断变化中,对未来停车环境持续改善更加充满期待。

  记者 武锡刚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