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白加黑”的幸福密码

2019-09-04 09:43:0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清晨6时,一对夫妻准时出现在市区兵站路早市。如往常一样,妻子认真挑选着新鲜上架的蔬菜,丈夫站在一旁时而给些参考意见,时而掏出手机付账。不一会儿,丈夫一手拎着满满的“战利品”,一手牵着妻子向外走去。

  他叫韩卫民,今年61岁;她叫张凤霞,今年57岁。对他们而言,结婚35年,依旧甜蜜如初,幸福就是粗茶淡饭的相守和柴米油盐的陪伴。由于一个皮肤黝黑,一个肤白胜雪,他们还被朋友调侃为“白加黑”组合。

  心心相印在一起

  别看,他们现在好得蜜里调油。起初,张凤霞并没有相中眼前这个“黑大块”。她乐呵呵地说:“1983年年底,父亲的老朋友带着他来我家相亲。他皮肤黑又显老,瞅着像40岁,我是真没瞧上。”

  韩卫民却对这朵“白牡丹”一见钟情。襄王有梦,神女无心,该如何展开爱情攻势?正在他发愁之际,好机会来了。一直以来,不会骑自行车的张凤霞由弟弟接送上下班。但是,弟弟的工作岗位发生调整,俩人的下班时间对不上了。韩卫民赶忙提出,他过去接张凤霞。

  每到傍晚,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便出现在张凤霞眼前。久而久之,她对韩卫民产生了好感,尘封许久的心扉悄悄打开了。很快,一个“神助攻”出现,加速了他们的恋爱进程。

  “有天,我有急事要回家,他慌慌忙忙赶了过来。我一看,他怎么骑了一辆破破烂烂的自行车。原来,他觉得自己的车子太旧,用来接我,太委屈我了。于是,他下班后,先回家换上为妹妹准备的陪嫁车子,再过来接我。”说到这儿,张凤霞眼里闪着亮光,“要知道,我工作在东边,家住得靠南;他住在北边,工作地点却靠西。他送我回家,实际上绕了城区一大圈。遇上这样一个疼我的人,必须嫁!”

  同甘共苦不分离

  1984年9月,二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成功追到心中的白天鹅,韩卫民喜不自胜,对张凤霞更是加倍的好,除了洗衣煮饭,其他活儿全包。在外人看来,这是一对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殊不知,他们也闹过“离婚”。

  20世纪90年代,全国掀起“下海潮”,韩卫民动了心思。他果断办理了停薪留职,拿出全部身家去南方“淘金”。没想到,他真赚了大钱,不仅用上大哥大,还给妻子、女儿带回来一大堆吃的、穿的。只是,好景不长,他盲目听信他人,栽了一大跟头,一朝回到解放前不说,还欠下三万元外债。

  “那时,我上班的话,一个月工资连上补助才282元。妻子比我强一些,也仅是300元出头。要想还上这笔巨债,实在是难上加难。我在阳台上抽了一晚上烟,最后做出艰难的决定:跟妻子离婚,我不能拖累她。”韩卫民红着眼圈说,“一向温顺的妻子第一次发火,她质问我怎么能因为一点儿小事就放弃她、放弃这个家庭,她不答应。”

  随后,张凤霞厚着脸皮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娘家亲戚求助,东拼西凑借来一万元钱作为丈夫的“翻身基金”。得知这件事后,韩卫民紧紧抱住妻子,二人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随即又笑了起来。张凤霞坚定地对丈夫说:“同甘苦共患难才是夫妻。我相信,你还能东山再起!”

  夫妻俩苦熬三四年,总算把窟窿堵上了。韩卫民看向妻子,语气里满是疼惜:“那几年,真是苦了凤霞,跟着我日夜操劳,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干过。1.65米高的人瘦得不到90斤,感觉一阵风过去,都能把她吹倒。”

  相依相偎到白头

  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苦难过后,韩卫民与张凤霞更加珍惜彼此,把平凡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许多年过去,二人步入退休生活。张凤霞性格活泼,一连参加了好几个业余文艺团队,有声乐、舞蹈和口琴等。说到兴头处,张凤霞笑着嗔怪丈夫:“前几年,他夺了我的大厨地位,每天变着花样做好吃的。这下可好,直接把我喂成了65公斤的白胖子,好多漂亮衣服都穿不出味道了。不然,我还得报个模特班。”

  听到妻子的“不满”,韩卫民顿时笑得合不拢嘴。与妻子相反,他性格沉稳,偏内向一些。每当妻子出外训练,他都在一旁安静地陪伴,尽职尽责地当好保镖和摄影师。团友们打趣道,他是她最忠实的粉丝。

  “过去,凤霞跟我吃了许多苦,现在应该好好享受一下生活。我没什么业余生活,把家里的活儿干好,把她照顾好,足矣。”听到丈夫的深情表白,张凤霞的脸红了。她赶忙回应:“夫妻没有谁欠谁一说,好好在一起,比什么都强。这辈子能嫁给你,我才知道什么是幸福。”

  过什么样的生活不重要,重要的是谁陪你笑着生活。平凡的岁月,真挚的相守,或许就是爱情最好的模样。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