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今,再谈创业,有人欢喜有人愁。创业起初的艰辛是每个创业人都难以忘怀的,各种各样的遭遇也是每个创业人始料未及的,所不同的是,面对不同的遭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但是不论好坏,创业过程中的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现在,让创业成功的人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他们经历的风雨和磨难,不是人人都能承受的,就是因为他们咬紧牙关,不断学习,吸引经验和教训,坚持自己的创业道路,才有了今天的事业。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创业路上,选择很重要,只要下定决心,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你也可以谱写自己的传奇人生。
李旻罡 养殖路上不停歇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我们的这个项目采用的是循环利用模式,从养殖到种植都是立体化循环,种植物全部都使用畜禽粪当肥料,不论是蔬菜还是花卉都是土生土长。养殖类采用的是放养式,保证全部实现低碳化、绿色化。”日前,在刁家梁养殖专业合作社,董事长李旻罡这样说道。
走进李旻罡的养殖专业合作社,仿佛走进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记者看到“刁家梁生态农业园”建设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44岁的李旻罡,来自尧都区枕头乡红道村,是土生土长的农家汉子,曲折的创业经历让他的人生丰富多彩。
20年前,李旻罡经营煤矿生意,因属于高危行业,8年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旅程,成立了山西百信网络通信产品有限公司,迅速成为一名创业成功的佼佼者。2006年,旗下的百信连锁店遍布各个乡镇,投身商业让他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也为他未来的“计划”铺就了道路。
说起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李旻罡感慨万千:我19岁的时候,国家政策允许个人承包荒山,当时我就想承包这里,费用是50元一年。但因为家里条件不好,筹不到资金,所以不得不放弃。谁知风水轮流转,2009年我终于拿下了这片荒山。”
时隔多年,随着我国政府对农业的不断扶持,以及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让李旻罡看到了农业发展的潜力,他的梦想之火再次被点燃。2012年初,他投资承建了食用菌大棚,开始种植香菇,全身心投入到绿色种植农业,由于实际成本高出预算成本,不仅前期投入太大、产量不高,而且聘请的技术员中途突然离岗,使得香菇无人照料,虽然进行了补救,但还是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全家人都劝他放弃这个让他血本无归、几乎倾家荡产的种植行业。但李旻罡一直在坚持,他一边说服家人,一边多方学习,积极参加县、乡举办的大棚蔬菜种植培训班,认真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2012年后半年,李旻罡又投身养殖业,买回三头野猪试养,因合作社条件还不完善,无法形成大规模养殖,合作社一位工作人员替他想办法。“当时他说他们那里适合放养,可以帮我在那里养猪,我便相信了他。”李旻罡回忆道,那名工作人员带着三万余元回了陕西老家,结果杳无音讯。寻找无果后,以为上当受骗的他投身到了新的事业中。没想到,一年后接到对方打来的电话,李旻罡第一时间赶往陕西,看到眼前在山上放养的150头野猪,他的信心剧增。
“当时我很是感动,以为上当受骗了,没想到他尽心尽力地实现当初的承诺,这只是整体项目中的一小部分,野猪试养成功,让我对自己选择的路更加义无反顾。”李旻罡激动地说。现在,有不少经营商找到李旻罡想要合作,经营“绿色”店铺,他都热情接待。“这是一个能使大家享受到绿色、健康生活的项目,我会尽力推广,希望百姓都能吃上放心的、绿色食品。”
多番经历,为李旻罡通往成功做好了铺垫。他说,自己的项目经营范围包括种植、养殖、干果食品、蔬菜、食用菌、杂粮、加工、测土培肥、洁净能源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农技培训、农业研发等。“我们立足生态优势,把开发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作为‘绿色农业’的调整方向,减少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实现了资源低消耗以及对废弃物的有效利用。”李旻罡介绍说,立体化循环模式,正是积极响应了党中央的号召,紧紧围绕绿色生态农业为主题,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进行建设生产与管理,不断创新资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方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刁家梁生态农业园”建设项目已步入二期阶段,面对眼前焕然一新的荒山,李旻罡对未来充满期待。“项目完成后,不仅能促进城乡环境面貌的改善,而且能解决部分村民就业问题。总之,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希望我的家乡更美,大家都能享受上绿色、健康、快乐的生活,这是我多年来的梦想。”李旻罡说,虽然走在低碳农业、循环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这条道路上,充满了艰辛,可又充满了快乐,因为他坚信,这条梦想的道路是正确的。不管是面对挑战还是磨难,他都不会放弃。
(记者 成华 梁娟)
刘保良 修车前程也灿烂
一年一个台阶,一步一个飞跃,创业三年来,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年轻人的事业蓬勃发展。
舍得
刘保良最初学习汽修时,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交的“押金”是自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人的一生经常会处在选择之中,在刘保良三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中,有几次选择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刘保良是吉县城关镇苏家坪村人,初中毕业后从吉县一中考到临汾精华中学。
十年寒窗苦,一朝翰墨香。2000年,就在刘保良铆足了劲欲跃龙门之时,他父亲不幸因车祸离世,家里的顶梁柱突然倒塌,年少的他瞬间成熟了不少,安葬了父亲之后,他擦干眼泪又回到教室,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山西理工大学工程监理专业。可是,刘保良却没有去读大学,因为当时他的姐姐和弟弟都在读书,一年大概需要两万元费用,而那时父亲刚刚去世不久,家里经济很紧张。他决定以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擦干眼泪藏起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到临 汾打工,想学一门技术。“我从小就喜欢机械性的东西,把家里的东西总是拆了装,装了再拆。”说起来,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放弃录取通知书。初中毕业时,刘保良被大同煤炭学校录取,可是,为了上大学,他放弃了这次机会,走进了高中的大门。三年苦读,本以为一朝梦圆,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这样一个残酷的玩笑,为了一份男子汉的担当,他放弃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
为了稳定员工队伍,刘保良初去的那家汽修店要收取押金。可是,当时他拿不出老板说的数目,便拿出了自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老板留下了他。尽管他很喜欢汽修行业,然而,当时每个月50元的工资让他的生活捉襟见肘,刘保良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几个月后,他辞职去了北京。
当时去北京,刘保良两眼一抹黑,离家时,妈妈给了500元钱。到了偌大的京城,他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楚,可是,他没有时间彷徨,把铺盖存在西客站后,马上就出去找活干,幸运的是,他当天下午就在海淀区一家汽修厂找到了工作。在北京的几年间,为了多学些东西,他辗转了好几个汽修厂,接触到了很多品牌汽车,系统地学习了不同型号汽车的修理技术,2005年,他从北京回到临汾,在一家汽修公司担任班组长。
虽然刘保良的修理技术已经有所长进,可是,由于汽车制造厂家一直在研究新技术,开发新车型,维修保养车辆时,技术人员还是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刘保良有着可贵的钻研精神,为了真正掌握新技术,他敢于尝试、摸索,自己弄通后再教给同事们。然而,在尝试的过程中,有时免不了会有损坏,有的配件价格不菲。按照公司规定,这部分的损失由直接操作者负担,刘保良为此没有少付出,工作的5年时间里,赔了3万多元,他说:权当交学费了。”由于用心钻研,刘保良成了技术多面手,他的工资仅次于总经理。
可是,刘保良再一次选择了放弃。在大家的惋惜与挽留中,他辞职了。2010年4月,他注册了临汾市保良汽车修理部,踏上了创业的道路。
创业
起步时,刘保良在市区南外环路边租了70平方米的一个小门面,最初只有4个人,他和妻子及两个修理工,那时多苦啊,10万元起步,房租就缴了6万元,买了两台举升机又用了13000元,其余的钱购置了两台电脑、一套检测软件和一套办公系统,添置了这些必不可少的东西后,已经没有钱了。幸亏一位仅有一面之缘的朋友王福涛借给我15万元的配件,有了他这份可贵的支持,我的小修理铺顺利开张了。”至今,刘保良都将王福涛视为他生命中的贵人,随着更多的合作与了解,他们也成了莫逆之交。
“宁让车等人,不能让人等车。”刘保良说,客户对我们的第一需求是修好车,我们在技术过关的同时,也要讲求效率,尽量减少客户等待的时间。”那时由于人手少,他们夫妻很多时候一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
经过一年的打拼,刘保良的客户越来越多,他又在附近租了一个约200平方米的门面。又过了一年,他开始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迎宾路租了一块地,自建厂房,又购置了许多专业的设备与仪器,还招聘了几十个员工,专业维修保养较高档品牌的汽车,自此,他的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车间,如果不打听,一般人分不清哪个是刘保良,因为,他总是穿着工服亲历亲为,与员工们一同工作:这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为人的态度。客户把车交给我维修,就是对我的信任,我一定要让他们放心,而许多客户看到我在为他修车,感觉我对他的事很上心,都愿意与我交朋友。同时,这样也便于在工作中培训员工,随时为他们讲解、示范。”刘保良十分重视团队协作,工作中,他更重视与员工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对他们进行人性化管理,从不摆老板的架子。
几年来,刘保良与妻子各有分工,一人负责技术与管理,一人负责后勤行政与财务,他们的企业已经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
问及他当初没有上大学,有没有觉得遗憾?刘保良说: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人生境遇与成长道路,上大学,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很多人上了大学,却不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很多人没有上大学,却从事了自己喜欢的事业。”
(记者 韩晓芳)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