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蕴强 摄
策划语 近年,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校园自杀、他杀事件频繁发生,报道频频见诸各类媒体。当马加爵、药家鑫渐成“被人忘却的记忆”时,近期发生的南航金城学院致死案、张家港斗殴事件、南昌航空大学腐尸案,再到复旦大学投毒案,让原本娴静的读书之地升腾起一股戾气。本是同窗之谊,却成生死之争,背后的动机令人瞠目结舌,竟因生活琐事而滋生嫌隙,最终演变为不可挽回的悲剧。
扼腕之余,不禁发问:现在的天之骄子怎么了?心胸为何如此狭窄、举动缘何如此骇人?尽管极端个案无法推演出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处于亚健康,但一连串的疯狂举动表明,象牙塔内的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
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取谐音“我爱我”,意为关爱自我的心理成长和健康,只有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今年的活动口号为:我爱我——走出心灵的孤岛”。
策划人 李羿玫
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存在
在当今大学生中,有人因为思想过于成熟而成为了同学眼中的另类;有人因为外表和家庭受到了舍友的排挤,也有人因为每天的无所事事而焦躁不安。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来临之际,记者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走访。
小文是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大一学生。在同宿舍眼中,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另类”。“我要比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要成熟,我有自己的思想。我不会向同学们敞开心扉,他们都无法理解我的想法。其他同学整天玩游戏、逃课,都是在浪费时间,我跟他们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小文说,他认为与宿舍其他同学相处只是面子上过的去就可以了,真正与同龄人打成一片是不可能的事情。
于是,同学们一起打游戏、逛街等娱乐活动,小文一般都不会参加,他会利用这些时间去做兼职、看书。我并不觉得孤独,虽然在身边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但在别的专业有懂我的人,我们也算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 程中,处理好同宿舍同学关系非常关键,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同学甚至受到了舍友的孤立。
“我们宿舍没有人愿意跟她一起吃饭、逛街,去KTV唱歌的时候也不会有人邀请她。
她自幼在农村长大,普通话不标准,我们常常听不懂她说话,她也理解不了我们要表达的意思,相互交流有些困难。”另一名大一学生告诉记者,这个被孤立的女生叫涛涛,因为她与同宿舍其他城市孩子的家庭背景大相径庭,再加上自身的穿着打扮较为“土气”,便与同宿舍的人显得格格不入,而且自身较为自卑,在受到宿舍同学排挤之后便开始避免同本宿舍的人交谈。
此外,觉得“上了大学,生活与高中憧憬的日子天壤之别”是很多大学生共同的心声,手机成了在校学生最亲密的伙伴。“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上课的时候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晚上也要玩手机到半夜。上了大学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浪费流量。”贝贝说,她身边很多人都是这样,她感觉每天都在浪费时间会觉得良心不安,但是不知道该干些什么。
记者 弓佩玉
心理健康“关键靠自己”
近年来,报道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闻屡见不鲜,倍受关注的“复旦投毒案”更是激发网友对“舍友”关系的调侃,感谢室友不杀之恩”曾一度热传,事件背后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除了亲情,同学、室友关系本该是这个社会上最为纯洁、亲密的关系。为何这些极端事件很多出现在同学之间。
为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记者咨询了华夏心理临汾咨询中心的窦跃武老师。他说:现在大学生群体心理状况比较受关注,但仅是部分人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不能因为一些极端个别例子就怀疑全体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以偏概全是不明智的。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时的确会出现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难,心理上表现出自卑和极端不自信,行为上出现一些怪异的举动,或是人格不健全等。他们表现出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及时发现并引导还是能够向健康方面发展的。”窦老师表示,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完全是大学阶段产生的,之所以在大学阶段表现出来,一方面,可能是上大学之前,学习的压力掩盖了心理健康方面的缺陷,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暂时忽视了心理上出现的问题。一旦走进大学校园,没有了家长约束和学习压力,心理方面的问题就突显出来;另一方面,有些人从小生活环境就造成了性格上的缺陷,可能在人生的任何阶段爆发,不仅仅是在大学阶段。
窦老师介绍: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给他们提供心理疏导,这些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他建议,除了咨询专业的心理老师,学生自我的心理排解也很重要。大学生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及时进行自我调整。
首先,应该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其次,要注意培养自己完善人格。平常与人打交道时,要平心静气,与人为善,切记“冲动是魔鬼”。再次,就是要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扩大人际交往。
窦老师称,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大学生要注意与他人人际关系的培养,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不负家长和社会的厚望。
记者 郭秀婷 实习生 遆红戎
真想走近孩子心里
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都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一意孤行”去要求儿女应该怎么做,却不愿低下身子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反而给孩子烙下难以泯灭的“心灵疤痕”。家长们这样的心理和举动,成为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元凶”之一。
今年52岁的姜女士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却不是一个称职的“好妈妈”。她桃李满天下,却唯独教不好自己的女儿。“我希望女儿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在学业上有所建树,所以一直对她要求很严格。女儿曾给我多次诉苦,但我都不以为然。”姜女士懊恼地说,女儿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找工作一筹莫展,人也非常不自信,我才发现我的教育出了问题。”姜女士总担心女儿不能专注学业,便一直“克扣”女儿的零用钱,甚至连女儿穿衣打扮的“自主权”也剥夺了。“看女儿总待在家,我就责骂了她几句,女儿居然顶嘴说是我让她变成这样的。我过于干涉她的生活,使她无法像其他同学一样自由自在,因为囊中羞涩,学校和班级举办的各种活动都无法参加,让她受到其他同学的孤立,并且出现了社交恐惧症。”姜女士了解了女儿的现状,难以平静。“我只关心她的学习,却忽略了她真正的需要,导致她走进心理误区。我想做女儿的知心人,希望还来得及。”“学习重于一切”,是一些家长在教育中的误区,因而只注重成绩单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住城东的金先生深有感触:“儿子独自在长沙求学,每次通电话,我们总爱问成绩怎么样,计划考研吗,要买什么辅导书吗,却从来没问过儿子和同学相处怎么样,大学生活如何。当看到一些触目惊心的报道后,我发觉大学生的日子也不好过,面临多重压力,我们现在正在想办法给儿子减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个性特点、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孩子脱离父母,走向大学生活后,父母更应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为孩子的人生指引正确的方向。
从事铸造行业的侯女士说起了自己的“教子经”: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在大学自由地发挥,施展个人才能,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毕竟,要想成为生活的强者,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强大的内心。”
记者 李静
关注心理健康 走出心灵孤岛
为了在广大学生中营造一种关注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5月25日,由共青团临汾市委主办,临汾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临汾市“爸妈在线”身心健康咨询中心承办的“5·25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活动在在平阳广场举行。
据了解,5·25”的谐音“我爱我”,意为关爱自我的心理成长和健康,活动的主题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互助问题,口号为“我爱我——走出心灵的孤岛”。2004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把每年的5月25日确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记者 张蕴强 摄
和谐校园 敞开心扉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所起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如何把好学校心理教育这一关,5月23日,记者走访市区几所高校,了解校方所做的努力,以及为“5·25”做了哪些准备。
在山西师范大学,记者了解到,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心理机构——学工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并有专职心理咨询老师解决学生心理困惑,每年接待学生达500人次,每个班级还设有心理委员,作为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董晓玲老师介绍,学校会定期开展一系列心理活动。比如,4月份有心理委员培训,教授专业心理课程,训练心理委员处理问题的能力;5月份是心理健康活动月;10月份着重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以及心理讲座等等。
随后董老师带记者参观了心理咨询室,介绍了“心理沙盘游戏”。“许多学生总爱把自己内心封闭起来,心理沙盘游戏’就是利用心理学中的‘投射效应’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展开沟通。”为搞好今年的“心理健康日”活动,学校做了充足准备。自2001年开始到今年已是第十四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了,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和心理剧。“学校借主题班会向学生普及心理知识,而心理剧隐含了积极的人生态度,都达到了传递正能量的目的。”董老师如是说。
而作为独立院校的现代文理学院,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十分重视,除设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培训心理委员外,学生还自发成立了心研社,宣传心理活动。“学校策划组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负责学院宣传工作的李磊老师介绍,心理展板、图片墙、许愿墙都是宣传方式;心理信箱、一对一咨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提出建议;心理沙龙、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锻炼学生合作能力,学会共享,打开心扉。
李老师表示,大学生所处阶段不同,呈现出的心理问题也不同,学校会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活动,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贯穿到今后的教育工作中。
记者 李羿玫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