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5月25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国首批“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有1801个景区上榜。然而,这个名单一经公布就遭到了各方质疑和吐槽。
据报道,为进一步深化景区门票价格管理改革工作,2015年3月,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景区行业启动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创建“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活动。此活动针对景区一票制、价格无欺诈、特殊人群优惠、预约优惠、公布价格构成、三年不涨价等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对参与创建景区限定了六条承诺条款。目前,全国30个省、区、市1801家旅游景区参与了此项活动并签署了承诺书,而这1801个景区恰恰全部上了榜,如此高的上榜率,难怪会有网友调侃:有一种评选,叫参加了就能入选。
这样的“信得过”名单,实际上公众是“信不过”的。一则,景区只要自行宣布遵守六条承诺,就可以被认定“信得过”,却忽视了景区门票整体过高的事实。二则,此前的“限涨令”之类尚且管不住各家景区涨价的冲动,那么一个有自律意味儿的“自我承 诺”能否抑制他们的蠢蠢欲动值得怀疑。三则,一些不久前被曝光的问题景区也赫然在列,更使人对名单的客观性发生了怀疑。这个名单虽然揪住了“价格”这个关键,但在景区公益性缺失,难以摆脱门票依赖的前提下,很容易成为旅游业界的一次自娱自乐。
“信得过”是一种口碑,不是旅游部门公布一个冗长名单就ok了,归根到底要游客说了才算。而对于游客而言,一个景区、景点是否信得过,又绝不仅仅局限于六条承诺条款,景区内各种设施是否配套齐全、一票”是否游有所值、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咋样、存不存在黑心导游等等都是评价标准。与公布“信得过”名单相比,公众更希望看到“信不过”景区的名单,通过媒体曝光为其权益加上一道保障,从而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解决景区价格方面的种种问题,取信于民,比承诺、评比更为要紧的是加强监管,对那些随意涨价、存在价格欺诈的景区依法依规进行惩戒,才能真正净化旅游市场。(孙宗林)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