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唐先生忧心如焚,他今年计划去齐齐哈尔市的女朋友家过年,但接连两个星期都未能在12306官网上买到卧铺票。无奈之下,唐先生选择了携程网推出的VIP专人抢票服务,收费价格为66元/份。在挂单两天后,唐先生成功地抢到了两张卧铺票。记者注意到,今年至少58家平台推出了抢票软件,这些平台一般宣称平均收费30元左右就可以提升70%、80%甚至更高的抢票概率,甚至有平台推出了“抢票险”。
对于有偿抢票,舆论的主流都是呼吁严厉打击,坚决遏制。在这种近乎一边倒的声音中,网络平台购票有偿服务被简单等同于有偿抢票,进而被等同于穿了马甲的“倒票黄牛”。笔者以为,这种“喊打”的舆论有失偏颇,对平台购票有偿服务,没必要一棍子打死。
众所周知,飞机票销售早已实现了市场化,这些年火车票销售市场化虽屡被提及,但实际进展有限。网络有偿抢票实现了铁路公司售票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当然,仍被垄断的火车票发行终端要确保分配的透明与公平。比如,网络抢票软件到底通过何种方式实现了“高效”,铁路方面有必要给出明晰解释并履行监管义务。
有偿抢票之所以广受责难,关键在于一些抢票的手段涉嫌违法。比如,有的不法分子借用他人的身份资料大肆囤票,造成票源紧张;有的使用管理部门禁止使用的“抢票软件”;有的借票源紧张随意加价,牟取暴利;有的甚至打着帮人抢票的名义诈骗钱财,等等。但不能因为有偿代购车票市场存在乱象,就简单粗暴地封杀了之。
新兴领域在发展初期容易滋生乱象,也容易成为不法分子趁机牟利的温床,这一点并不奇怪。应对办法,也不外乎两手:一是规范,二是打击。规范就是告诉大家怎么做是合法的。打击就让越过法律界限牟取不义之财的不法分子受到法律的惩处。
对待新生事物,一棍子打死,不是好办法;划清法律界限,用法治引导发展,才是正道。
李媛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