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忠延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此《人民日报》刊载消息介绍,“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这里评价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要说明“二十四节气”的重要,然而,读来有些过谦的感觉。二十四节气”何时形成的《尚书·尧典》明确告诉我们帝尧时期已见雏形。
那怎么能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应该是比“四大发明”还早的第一大发明。我引用《尚书·尧典》的记载说明此事,可能会有人持有异议,认为帝尧时期没有文字记载,那是后人杜撰的文章。像是要打消世人的疑虑,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了古观象台遗址。早在这个观象台出土面世之前,从陶寺遗址古墓葬发掘出的器物,经过鉴定恰恰属于帝尧那个时期。这就说明,古观象台也是帝尧时期的产物。
古观象台如何悄然出土,如何实证节气的诞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陶寺考古队队长何驽先生在《怎探古人何所思》一书中指出,在陶寺中期大城内发现一个少见的建筑,由半圆形外环道和半圆形台基基础构成,台基基础由夯土台基和生土台芯组成。古人打造这样一座建筑是用来干什么?经过两年的实地观察,终于得出结论:这是古代的观象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05年10月22日—24日在北京举行了“陶寺城址大型特殊建筑功能及科学意义论证会”。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国家天文台、国家授时中心等单位的15位天文学家基本肯定了该大型建筑为天文观测遗迹。
观象台就这么成为节气形成的实证。站在观测点,从模拟的夯土柱中间的缝隙观看对面崇山的日出,已能把握20个节气。其中就包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敲击至此忽然想到,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在《天道与人文》一书中曾写道:四季之递嬗,中国知之极早,二至、二分,已见于《尚书·尧典》。”他这里指出的“二至、二分”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古观象台发现后,科学家对应了英国埃夫伯里巨石遗址,如果按照陶寺遗址4500年比照,那么古观象台要比巨石遗址早200余年。这等于说,中华文明曾经领跑于人类,帝尧就是一位毫无愧色的领跑者。
回头再说,古观象台的发现实证了《尚书·尧典》,实证了帝尧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记载。古老的史料,在崭新的考古发现中焕发了生机,使帝尧钦定历法的创举更为真实可信。由此推及,帝尧那时,观测天象的人员,长期驻守在观象台,从崇山升起的太阳判断节气,然后公诸与众,指导农业耕种。
这使我想起,至今还在沿用的农谚:惊蛰不耕田,不过三五天。
是说惊蛰前后,大地解冻,到了耕牛遍地走的时候了。
四月芒种齐芒种,五月芒种过芒种。
是说收麦的时间。如果农历四月芒种,那芒种时就能割麦;如果农历五月芒种,那过了芒种才能收麦。那么何时播种小麦?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
山区气温低,平川气温高,播种时节有差异,民谚里说得一清二楚。民谚不仅有种粮食的时节,还有种菜的时节:头伏萝卜末伏菜,就是最好的说明,头伏时可以种萝卜,末伏时才能种白菜。
无数信手拈来的农谚,就是时节对农事的命令。
为什么节气又称节令?不正是把握农耕时节的命令。
这节令从帝尧那时起始流传至今,一直是人们遵循的规律。这是何等了不起的创举。
毫无疑问,二十四节气是帝尧钦定历法的延续,是敬授民时的延续,是推进上古时期农业耕种最先进的生产力。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