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从浙江温州市消保委获悉,3月13日,该委致函中国铁路总公司,希望查询火车票改签制度中“48小时门槛”设置的合理性和理由,同时建议铁总从广大消费者利益出发,以大国企的社会责任角度出发,取消“48小时门槛”的设置,更以人为本、贴近民生。(3月15日澎湃新闻)
火车票改签48小时的规定是开车前48小时(不含)以上,可改签预售期内的其他列车;开车前48小时以内,可改签开车前的其他列车,也可改签开车后至票面日期当日24:00之间的其他列车,不办理票面日期次日及以后的改签;开车之后,旅客仍可改签当日其他列车,但只能在票面发站办理改签,且开车后改签的车票不能退票。48小时可以说是一条分水岭,也是被消保委称为“48小时门槛”。
其实,这次48小时的限制改签之争,归根结底还是企业和乘客关于利益诉求的博弈。乘客自然希望方便之门能开得越大越好,但企业又坚持着自身基本的利益底线。
那么,火车票为什么设置48小时的门槛,铁总客服的答复称,如此设计为了防止黄牛囤票、倒票。开车前48小时以内限制改签的确能够增加黄牛自身的囤票、倒票行为风险,但打击囤票、倒票行为的作用其实并不大,因为制度本身并不严谨。铁总规定开车前48小时以内,可改签开车前的其他列车,也可改签开车后至票面日期当日24:00之间的其他列车,不办理票面日期次日及以后的改签。尽管限制了开车前48小时以内改签的范围,黄牛依然可以利用改签制度去牟利:黄牛可以在开车前48小时之内改签行程短、价格低的冷门火车次,让出行程长价格高的热门车票,照样可以倒票赚钱。所以说48小时的改签门槛设置并非天衣无缝、完美无缺,防止黄牛囤票、倒票的功能也不显著。这样的规则无异于牛栏关猫,容易把真正的旅客给束缚了。
小小一张火车票始终引起高度关注,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个问题关系社会公平,涉及最广泛的民生问题。解决好火车票不合理、不科学的改签制度就是要夯实公平基础,其现实意义就是让法治精神落地生根,让更多的人相信法治具有改变现实的力量。(李 媛)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