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初冬,笔者发现乡村公路上玉米晒场依然随处可见,不仅影响交通,还造成事故隐患。
11月6日下午,笔者在襄汾县大邓乡区域内行驶时看到,许多路段道路一侧铺满了玉米,本来就不太宽阔的公路,被玉米占去一大半,并且连绵不断,长达几公里,有的为了防止过往车辆冒犯“他的地盘”,还将粮食的边沿竖起一排玻璃瓶,谁要胆敢冲上去,小心轮胎破裂。这样如有过往车辆,就需要等候,造成拥堵。
把马路当晒场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大难题,每当夏收或秋收时节,农村这种现象极为普遍。有的家户,甚至把带秆的农作物拉到马路上,让过往车辆碾压……把马路当晒场,除了如前所述的影响交通现象,还极易造成交通事故,在晾晒粮食时,许多家长还带着小孩子,孩子们或在路边玩耍,或在公路上乱跑,一不小心,就会酿成大祸。此外,邻里之间因为争夺地盘而产生纠纷也屡见不鲜。
公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严禁在公路上晾晒粮食。按照法律规定,因晒粮而引起的交通事故,责任人要承担法律责任。那么,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屡禁不止呢。据了解,一方面,这几年,农村基础设施大大改善,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在方便村民出行的同时,也为晾晒粮食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村民院落相对较小,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原来集体的打麦场大都废止变成了农田,家里粮食较多的农户去马路上晾晒粮食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为从源头上根治马路晒场现象,笔者认为,有关部门要从道路交通安全的角度,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强化群众的安全意识,严禁在公路上打场晒粮。与此同时,各地基层政府要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引导农民引进粮食烘干设备,或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规划、建设公共晾晒场地。在建设广场、公园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过程中,对晒场进行通盘考虑,实现农民休闲娱乐和生活生产配套设施的一揽子解决。(高秀云)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