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岁末,各个地方相继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等慰问活动。这无疑是情牵基层、心系群众之举,也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然而,有的地方在慰问活动中,只注重“慰”而缺少“问”,简单地说上几句话、送上一些慰问品就草草结束,没有达到慰问应有的效果。
慰问,顾名思义,就是安慰别人,询问情况。但在实际的慰问活动中,不少领导顶着寒风,亲自把御寒衣被、大米、食用油等慰问品及慰问金送到低保户、优抚对象、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众手中,却很少耐心深入地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平时生活上缺什么、需要什么。笔者认为,在开展节日慰问活动中,不仅要“慰”,更要“问”,要善“问”,切莫只“慰”不“问”。
慰问品只能在物质上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而他们有时更需要精神上的鼓励,我们的党员干部在为困难群众送上慰问品的同时,和他们聊家常、谈农事,把群众当自己的亲戚来对待,在物质、精神上给予支持和鼓励,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走访慰问的目的,但在“问”的过程中,一定要善“问”,注意方式方法,不要自己“抬高架子”,说的话让群众听起来就是官话套话,更不要在不经意的言语间伤害到困难群众的感情。笔者认为,走访慰问要“慰”更要“问”。
“问”出实情。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坎上,做到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领导干部要充分利用走访慰问之机,面对面和群众交流,多倾听群众的心声,多听听群众的“牢骚话”,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
“问”出实招。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发挥群众的集体智慧。领导干部要带着感情去参加慰问活动,真心拜群众为师,问计于民,尊重民意,集纳民智。充分调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攻克当地发展的“难关”。
“问”出实效。转变年终走访慰问的方式和观念,如果仅仅停留在“输血式”救济的层次上,那么年终慰问就无法走出“年年慰问还是困”的怪圈。要使慰问走访达到目的、收到实效,就要变“输血”为“造血”,根据不同困难群体的不同需求,分别采取送政策、送岗位、送技术、送物资等不同的慰问方式和帮扶措施,施之以策,授之以渔,既要送温暖,又要送“恒温”。只有这样,才能让困难群众早日摆脱“慰问暂时脱贫,问后继续贫困”的恶性循环。(严水泉)
责任编辑: 吉政